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螳螂种群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螳螂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饲养观察,以及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查阅,对这些主要制约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影响螳螂分布与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这些因素中,自然条件中的温度是关键的制约因素,食物、天敌、自残行为、人类活动等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以及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隐存种不断被发现,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动。中国是世界上跳鼠总科(Dipodoide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通过对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的分类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确认跳鼠总科在中国有3科6亚科12属22种。证实中国分布有第五种蹶鼠——灰蹶鼠(Sicista pseudonapaea)。五趾跳鼠亚科原属Allactaga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原五趾跳鼠、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小五趾跳鼠移入Scarturus属,且是一个包含隐存种的种团。大五趾跳鼠在我国仅有文献记载,其分布存疑。跳鼠亚科原三趾跳鼠努日亚种提升为种——塔里木跳鼠(Dipus deasyi);而准噶尔羽尾跳鼠(Stylodipus sungorus)在我国有分布。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4.
几何形态学方法及其在动物发育与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回顾了几何形态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30多年来该领域使用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物发育与进化研究中的实际应用。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标点法和轮廓线法外,基于三维数据的表面特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也在该领域得到推广。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分析两性分化、异速生长、种群分化、种上进化以及复杂功能结构的形态集成等科学问题。几何形态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综合运用还将有利于探讨表型变化与遗传物质变化的相关性。随着生物成像技术和海量数据计算技术的进步,几何形态学将由目前以二维数据为主的研究向三维重建和分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中国跳甲亚科1新纪录属角腹跳甲属Lypnea Baly,1876及1新种毛翅角腹跳甲Lypnea pubipennis Wang et Ya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西藏林芝的1新种Euphitrea excavata Wang etYang,sp.nov.进行了描述,并对采自云南泸水片马红缘凸顶跳甲Euphitrea rufomarginata Wang的雄虫进行了首次描记,新种模式标本和重新描述的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几何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58 个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草兔头骨进行了分析。分析中总共使用来自头骨背面、腹面和侧面的180 个标点和半标点。研究结果表明,草兔在胚后发育早期即迅速建立起与成年个体近似的形态结构,组成头骨的不同形态单元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主要的形变发生在幼年至年龄1 阶段,即出生后的6 个月以内。从大小的变化来看,鼻骨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呈现正的异速生长,额骨和眼眶区则与头骨整体大小变化基本等速,而顶骨、听泡和枕骨大孔则呈现显著的负异速生长。我们亦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绘制出头骨在生长发育早期和晚期不同部位的形态变化轨迹,这一结果显示较显著的形状变化发生在鼻骨、前颌骨、眶上突和头骨的纵轴方向。头骨整体形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伸长并变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幼兔较早实现完善的头部系统的建立,尤其有利于提高呼吸系统的通风能力,提高在高强度的捕食压力下保持警觉,在多样的运动过程中保持身体平稳的能力,也可能进一步提高了对固态食物的处理能力。这种异速生长模式可能是善于奔跑的植食性哺乳动物在功能需求上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多个线粒体基因(包括COI、Cyt b、tRNA-Thr、tRNA-Pro、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共计2417bp)对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联合数据构建的贝叶斯树显示,间颅鼠兔分为两大支系:来自岷山山系东部的甘肃白水江和四川唐家河的种群组成了支系一;其余采样点的种群组成了支系二。基于以上基因所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的遗传结构与贝叶斯树一致。贝叶斯聚类分析(BAPS)将间颅鼠兔分为4个地理种群。A种群包括甘肃白水江(BSJ)和四川唐家河(TJH)的样本;B种群仅包括四川卧龙(WL)的样本;C种群包括青海北部种群(GC、MY、QL)、青海南部-四川北部种群(JW、JZ、ZK、RE)、四川康定(KD)和陕西太白山(TB)的样本;D种群包括山西娄烦(LF)以及陕西吴起(WQ)的样本。基于线粒体基因构建的物种树进行支系分化时间的推测,结果显示4个地理种群的分化时间约为0.72 Ma、0.32 Ma、0.12 Ma, 这与造成青藏高原剧烈隆起的昆黄运动(1.10-0.60Ma)和共和运动(0.15Ma)发生时间基本吻合。采用中性检验、错配分布、扩展贝叶斯天际线(EBSPs)3种方法对间颅鼠兔的种群历史动态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间颅鼠兔在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而且在末次盛冰期后开始衰减。生态位模型(ENM)预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时间颅鼠兔的潜在分布区比其现今分布区小,末次盛冰期比末次间冰期潜在分布区略大,表明间颅鼠兔受末次盛冰期影响较大。气候因子分析显示降水比温度对间颅鼠兔种群影响更大,推测降水对植被的演化影响显著,从而影响间颅鼠兔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9.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 (Thomas, 1911) 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包含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支系,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支系。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俗称"草兔"的147号标本,基于其头骨64个性状的线性量度数据,运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草兔"多数性状显著区别于非洲的草兔(Lepus capensis),因此,将其归为L.capensis尚不能得到形态学方面的支持。罗泽珣(1981)所划分的原草兔西域亚种(L.capensislehmanni)实际可能包含2个形态各异的种,但因本文研究材料限制无法与蒙古兔、藏兔模式产地标本进行比较,暂且保留Hoffmann和Smith(2005)的观点将其中天山以北的种群归入蒙古兔(L.tolai),而天山以南的新疆西南部种群归入藏兔(L.tibetanus)。此外,原草兔湟水河谷亚种(L.c.huangshuiensis)和中亚亚种(L.c.centrasiaticus)对应的种群与划为内蒙古亚种(L.c.tolai)的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支持将这2个"亚种"并入蒙古兔的观点。而吉林延边种群的头骨形态与蒙古兔也很相似,基于本文的形态研究结果,不支持将其归入高丽兔(L.corean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