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生物科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报道了苣叶鼠尾草在贵州和广西的省级新分布。基于苣叶鼠尾草16个分布数据和11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其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值为0.999,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适合苣叶鼠尾草的潜在适生区预测。苣叶鼠尾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与中国南部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核心适宜区集中在中国滇黔桂、四川东部和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山区。(2)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苣叶鼠尾草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暖季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最冷季降水量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苣叶鼠尾草适宜生长在最暖季降水量650~1500 mm、最冷月最低温0~10℃、平均气温日较差6.5~8.5℃、最冷季降水量0~250 mm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苣叶鼠尾草的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西藏错那县的唇形科香茶菜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暗红香茶菜Isodon atroruber R. A. Clement。本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其叶表皮、花粉及小坚果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此外,还编制了西藏产19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关于母草科(Linderniaceae Borsch,Kai Müller&Eberhard Fischer)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整理和总结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类学变动情况。通过收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分布信息,分析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母草科主要由传统玄参科母草族、腭母草族的类群及原苦苣苔科的侧母草属所构成,共22属220余种,中国分布有8属43种,其中15种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广西与广东分布的母草科植物最为丰富,新疆、青海和宁夏无母草科植物分布。研究更正了中国母草科植物属的范围及地理分布,以期为母草科植物未来的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国产糙苏属(Phlomis)的所有种类(除了栽培种橙花糙苏P.fruticosa以外)以及沙穗属(Eremostachys)、独一味属(Lamiphlomis)、钩萼草属(Notochaete)均应并入草糙苏属(Phlomoides)。新界定的草糙苏属因其草本习性等特征而与糙苏属易于区别。尽管已有不同作者对国产草糙苏属大部分物种名称进行了新组合,但仍遗漏了11个物种名称。为方便使用,本文对这11个名称进行了新组合,同时提供了新界定的草糙苏属国产物种名录及检索表,共50种9变种。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采自西藏错那县的唇形科香茶菜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暗红香茶菜Isodon atroruber R.A.Clement。本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其叶表皮、花粉及小坚果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此外,还编制了西藏产19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铃子香属(Chelonopsis)及其近缘类群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共16种植物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等齿铃子组外,铃子香属其它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可分为平直至弓形,深波状两种类型。所有种类的气孔器都只分布于下表皮且均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的形状在种间几无差别,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纹饰也都近平滑,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角质膜有三种类型,即山脊状,长条状,具颗粒状或雪花状附属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角质膜类型为铃子香属内组、系或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两个亚属内气孔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自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唇形科是有花植物的第6大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DrewSytsma,2012)。该科植物全球广泛分布,共236属7,200余种(Harley et al,2004),我国有该科植物96属970余种(LiHedge,1994),为唇形科的6个多样性中心之一(Harley et al,2004)。近年来,我们对国内唇形科和一些重要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及系统学研究,并随之作了相应的命名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