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1篇
生物科学   2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安阳第一制药厂卷曲霉素生产的异常发酵掖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定名为SC。呈现头部和尾部结构,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得15条蛋白质亚基谱带,含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其DNA分子量为10.89 x 106道尔顿,宿主范围很窄,热失活温度为70℃,在pH5—9稳定。  相似文献   
2.
动物线粒体DNA的快速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Nass和S.Nass(1963—1965)以鸡胚为材料证明了线粒体中含有DNA,并与核DNA有所不同之后,有关动、植物的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但就mtDNA的制备方法而言,当今仍是经典的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其它还有Borst及Zasloff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所用仪器与试剂比较昂贵,现在国内的一般实验室中是不易推广应用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依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快速、简便地制备出所需的mtDNA,这便是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 MNC)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刺槐林、山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Fungal necromass carbon, FNC)、细菌残体碳(Bacterial necromass carbon, BNC)、MNC对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MAOC)的积累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种人工林POC、MAOC中FNC、BNC、MN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刺槐林和山杏林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60.9%,52.0%)高于POC(33.5%,49.5%),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分别是BNC的4.4和2.5倍,油松林在0-10 cm土层MNC对POC的积累贡献(73.8%)高于MAOC(48.2%),其中FNC对P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5倍,而在10-60 cm土层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30.9%)高于POC(24.4%),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4倍;(3)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MNC/POC、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黏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pH值、砂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说明黄土高原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MNC主要贡献MAOC的积累,油松林0-10cm土层除外,且与细菌残体碳相比,真菌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中的贡献更大,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黏粒、砂粒含量、pH值是影响该区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贡献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圈养及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藏酋猴线粒体控制区(mt DNA D-loop)全长序列,对四川省金阳地区野生亲本及子一代、马边地区野生亲本及圈养繁殖子一代共102只个体开展了遗传结构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藏酋猴mt DNA D-loop的序列长度为1 091 bp,包括115个变异位点,66个单倍型,其中,马边种群亲本与子一代共享2个单倍型,金阳种群亲本与子一代共享1个单倍型。马边种群2个世代个体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04 77和0.004 09;而金阳种群2个世代个体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02 30和0.002 78,子一代与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处于较低水平。马边和金阳地区子一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4 09和0.002 55,表明圈养和野生条件下的子一代与亲本间均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根据D-loop全长序列所构建的邻接(NJ)树显示,金阳或马边地区的不同世代个体在NJ树上互相交叉,未形成独有的进化支,说明无论自然条件下的随机交配还是圈养繁育的人为选择压力均没有对藏酋猴种群的遗传结构造成大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利用mt DNA D-loop全长序列分析藏酋猴野外与圈养繁殖的亲本与子一代间的遗传差异,为藏酋猴实验动物遗传控制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钙化胎盘中的纳米细菌,为进一步探讨纳米细菌致胎盘钙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剖腹产手术收集25份钙化胎盘组织标本,通过脱矿、过滤、离心处理,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运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培养物形态。结果 (1)培养3~4周后,对钙化组织培养标本进行观察,发现部分培养管底部出现紧贴管壁生长的白色沉淀物。(2)扫描电镜见纳米细菌为大颗粒成簇分布。(3)透射电镜可见纳米细菌为针状物的聚集体,大小不一。结论首次从钙化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鉴定出纳米细菌,表明其感染与胎盘钙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其矿化机制以及所致钙化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光谱数据快速准确估算土壤养分含量,可为土壤养分监测及土壤理化参数反演提供优化方法.本研究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样地,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定量关系,采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其光谱特征波长,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法、支持向量机法分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进行预测并对比分析,构建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的最优高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养分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400~760 nm)和近红外区(760~1100 nm)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最大值均位于这两个光谱区间.4种土壤养分含量的SPA-SVM模型的普适性好且反演精度高,建模过程简单高效,适用于小数据量试验.本研究结果可为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养分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助于理解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且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本研究采集陕北黄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草地、沙柳和杨树)下>15 m深的土样,测定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探究土壤水分运动机制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农地、草地、沙柳地和杨树地土壤水δD分别在-81.1‰~-60.1‰、-91.2‰~-61.0‰、-87.4‰~-63.6‰和-73.5‰~-62.2‰,δ18O分别在-11.2‰~-7.6‰、-12.6‰~-8.2‰、-11.5‰~-8.1‰和-9.9‰~-7.7‰.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均呈波动变化:浅层(活跃层,0~3 m)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剧烈,δD值分别在-80.2‰~-61.8‰、-75.9‰~-65.5‰、-76.0‰~-63.6‰和-73.5‰~-62.2‰;中层(3~12 m)农地和草地氢氧稳定同位素剖面呈抛物线型,而沙柳地和杨树地相对稳定;但深层(12 m以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基本稳定,δD值分别在-80.8‰~-71.5‰、-83.0‰~-67.5‰、-87.4‰~-76.0‰和-67.5‰~-64.3‰.4个样地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在浅层和深层土壤均无明显差异,而在中层差异较大.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活塞流可能是土壤水分运动的主导方式.不同样地土壤水可能接受不同强度降水的补给,农地和草地也可被强度小的降水事件补给,而沙柳地和杨树地可能主要接受夏秋季暴雨补给.  相似文献   
8.
SMART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海洋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方法】采用双层平板筛选法进行初筛、复筛确定一株酶活较好的菌株,命名为GOD2(Glucose oxidase)。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并对其产生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纯化和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细菌GOD2为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且遗传稳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igulae),其所产酶最适反应温度为20°C,热稳定性较差,40°C剩余相对酶活80%;超过40°C酶活力迅速下降。【结论】GOD2是一株极具研究价值的产低温葡萄糖氧化酶菌株。目前没有关于利用该菌生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响应面试验对产纤溶酶菌株CNY16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得出酵母膏、氯化钠、转速3个最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酶活的最高区域,然后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对显著因素进行优化分析,最后对该酶学性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最终得到3个因素的最优组合:酵母膏3.28%,氯化钠1.14%,转速166 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纤溶酶活达到875.932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46%;该菌株产纤溶酶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为6.5。【结论】确定了高产纤溶酶菌株CNY16的最优发酵条件及其部分酶学性质,为该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中试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