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提高对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 19例患者男性13例(68%),女性6例(32%),年龄33~76岁、平均(57.32±11.69)岁。既往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21%),糖尿病4例(21%),肺癌3例(16%),高血压病3例(16%),陈旧性肺结核病2例(11%),支气管扩张2例(11%),肺血管炎1例(5%),间质性肺病1例(5%);其中2例患者有3种以上基础疾病,7例有2种基础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急(100%),发热(74%);影像学改变早期主要为沿气道分布的结节,渗出,12例患者入院后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进展;支气管镜下改变以混合型为主;首选治疗药物为伏立康唑针;总疗程均大于6周,最长22周;死亡率为16%,其中1例因经济原因治疗4周后自行停药,8周后再次因为肺部出现新病灶病情进展再次入院。结论侵袭性气道曲霉病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在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身上常常漏诊、误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早期诊断及全身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7例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在培养阳性前2周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均无1年内利奈唑胺暴露史。8例患者有2周内抗菌药物暴露史、6例患者3月内有手术病史。10例患者中4例接受了碳青酶烯类药物治疗,4例接受了糖肽类药物治疗,1例接受了替加环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1例接受了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预后:7例患者细菌清除,6例患者治疗好转出院,4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检出6株耐利奈唑胺肠球菌株,4株利奈唑胺中介菌株,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BSI患者往往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有反复住院及抗生素暴露史,其药物耐药谱广,临床抗感染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加强院感控制及管理,是有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的非重复奇异变形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临床分布,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2013年该院共分离107株奇异变形杆菌,以分离自尿液最多,其次为痰液;来源最多的是外科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体外药敏显示:奇异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敏感性良好,敏感率达85%以上;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0.4%;对头孢呋辛、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超过30%;对呋喃妥因耐药率为99%。其中21株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对包括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在内的其他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与亚胺培南敏感株基本相仿。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ICU、外科术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留置各类置管和梗阻性尿路疾病的患者,可引起泌尿系统、皮肤创面、腹腔、血流、生殖道等部位感染,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及局部感染症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该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奇异变形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等抗生素敏感性良好。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对其他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所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ICU、外科术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留置各类置管和梗阻性尿路疾病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SA-BSI)临床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1例确诊为SA-BSI患者临床资料,以30d为节点,分为临床治疗成功组和临床治疗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APACHE II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aring)、感染来源危险分层、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早期治疗反应、是否耐甲氧西林、既往血培养阳性和万古霉素药敏等情况。结果 191例患者中治疗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有更高的APACHE II评分,感染来源危险分层高、感染性休克发生率高、缺乏3d早期治疗反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例高;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早期治疗反应的缺乏与感染性休克发生、既往血培养阳性、多重感染源为30d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早期治疗反应是预测治疗失败最有力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97例念珠菌血症患者入选,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9.6±16.8)岁。包括白色念珠菌51例(52.6%),非白色念珠菌46例(47.4%),非白色念珠菌中热带念珠菌17例(17.5%)、近平滑念珠菌12例(12.4%)、光滑念珠菌7例(7.2%)、无名念珠菌4例(4.1%)、其他念珠菌6例(6.2%)。念珠菌培养阳性后30 d内死亡37例,30 d病死率为3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4,95%CI:1.041~1.170,P=0.001)、血液系统肿瘤(OR=63.256,95%CI:2.898~1380.833,P=0.008)、APACHEⅡ评分(OR=1.176,95%CI:1.053~1.313,P=0.004)、感染性休克(OR=12.032,95%CI:2.389~60.587,P=0.003)及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OR=26.016,95%CI:4.002~169.127,P=0.001)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OR=0.118,95%CI:0.025~0.559,P=0.007)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念珠菌血症患者分布科室范围广、基础疾病重、侵入性操作多。年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类与单用氟喹诺酮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有89例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6例接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大环内酯类,33例单用氟喹诺酮类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合并症,入院前抗生素治疗,影响体温药物的应用,体征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评价上,两组在入院后退热时间、住院时长及CRP下降80%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SI进行亚组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类与单用氟喹诺酮类在治疗轻中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时,二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215株湖州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州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1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伊帕米星、奈替米星)的MIC值;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六种氨基糖苷类16S rRN甲基化酶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基因型。测定产16S rRNA甲基化酶菌株对常见抗菌的敏感性,并检测碳青霉烯耐药株产碳青霉烯酶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异帕米星敏感率最高为81.4%,对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全部耐药的22株菌株中,17株检出armA基因;未发现其他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17株armA阳性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5株(耐药率为29.4%),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均超过40%。5株碳青霉烯耐药菌株中检测到2株产VIM-2型金属碳青霉烯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检测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产16S rRNA甲基化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强,部分菌株同时产金属碳青霉烯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由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临床特征;了解腹腔感染发生前的侵入性操作、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高危因素;分析腹腔感染的治疗措施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反应及30d病死率。目标变量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χ2检验及风险评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选43例腹腔感染患者,其病原菌均为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病例年龄17~92岁,平均(54.8±15.9)岁;男性31例(72.1%);APACHEⅡ评分22~33分,平均(27.7±2.2)分。全部患者在其样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有侵入性操作,其中100.0%的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95.3%的患者留置导尿管、93.0%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管、76.7%的患者气管插管或切开;有36例患者(83.7%)感染前90d内有手术史(均为经腹腔手术);32例(74.4%)患者曾有30d内ICU入住病史;38例(88.4%)患者在其标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发热(74.4%)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腹痛(44.2%)。分别有13例(30.2%)和6例(14.0%)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和/或痰液中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7例(37.2%)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多因素分析中,感染性休克是30d病死唯一的危险因素(OR:0.693,95%CI:1.591~30.245,P=0.010)。累计30d病死率为37.2%,存活时间2~28d,平均(12.3±9.4)d;合并血培养阳性者的病死率为46.2%。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后30d病死率较未用替加环素治疗低(19.0%vs 54.5%,P=0.027)。结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感染性休克是30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进行抗菌治疗能降低30d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