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8篇
生物科学   4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自沼气池中分离的一株甲烷利用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沼气池中分离到一株甲烷利用菌,其主要生理特性是利用甲烷或甲醇作碳源和能源,生活史中具有休眠体,形成固氮菌型的孢囊,在利用甲烷的生长中不被乙酸盐、苹果酸、琥珀酸盐抑制,应是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中的一新种,定名为淡橙黄色甲烷氧化杆菌(Mcthylo-batter luteolo-croceus sp. Nov.)。  相似文献   
2.
一个以孢子繁殖的细菌新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描述一个以孢子繁殖和细胞壁有刺的细菌新属,其主要特征:革兰氏阴性,营养细胞可直接转变为孢囊,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孢囊产生2个孢子,孢子从孢囊一端放出来,成长为新的营养细胞。菌体周身具有刺一样的突出物。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因其形态与繁殖特征不同于已知细菌,故命名为刺孢汗菌属 Echinosporobacerium gen.Nov.,其模式种为白色刺孢杆菌 Echinosporobactemum album sp nov.  相似文献   
3.
多孢子菌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氧化甲烷微生物的细胞超微结构曾由Davics、和Patt等人作过观察,并将某些种的细胞内膜结构区分为Ⅰ型和Ⅱ型。本文报道我们分离的两株以甲烷作为生长碳源和能源的多孢子菌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4.
自产沼气的厌氧消化器中分离到两株甲烷氧化菌。对这类菌在厌氧消化器中的数量变化及其对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活性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微小的、靠肉眼难以看到或看清的生物,一般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酵母菌和霉菌都属其中)四大类。因为它们个体很小,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并未直接认识到这些生物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和人类的关系不密切。事实上,自人类出现之始,就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生产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氧化荣生成水杨酸的铜绿色假单孢杆菌 Pseudomonas aerugtnosa AS 1.860菌株的不正常发酵液巾分离到了噬菌体,这些噬菌体呈秆状,命名为sA噬茵体。用它处理敏感菌株获得了一批抗噬酱体的产水杨酸菌株,其中B。菌株在摇瓶和罐的发酵中产酸都不低于原坡感菌林的水平。根据敏感菌株及sA噬菌体耐热性的差异,我们用热处理法获得了不含活细胞的噬菌体液,实践证明此法简便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血清淀粉样P物质(Serum Amyloid Pcomponent,SAP)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血清糖蛋白,它可与各种类型的原纤维结合,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免疫疾病中发挥作用.以广西巴马小型猪肝组织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相应cDNA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上进行检测,测序结果为675 bp,与GenBank所提供相关序列同源性为100%,并成功构建pEGFP-N1 -SA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NIH-3T3细胞中培养,经转染24 h后,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含有重组质粒的NIH-3T3细胞中表达出绿色荧光,为进一步研究SAP基因的功能特点及在试验动物相关疾病模型的应用提供务件.  相似文献   
8.
当人类第一次亲手加工改造遗传物质取得突破,向全世界宣告生物工程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正在受难。可是,就在那万马齐谙的日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里有一些始终坚守岗位的普通科学工作者,他们了解遗传工程在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9.
10.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Cohen等人1974年关于基因重组的研究报告发表之后不久,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专利。1980年12月,斯坦福大学被批准取得了美国第一号有关基因重组的专利。这是一项基本专利、以Cohen等的工作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包括了目前所知的全部基因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