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生物科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免疫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重要的垂体激素之一,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ACTH受体在免疫系统接受垂体激素ACTH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报道在小鼠脾脏细胞、传代细胞系BCL1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都有ACTH受体分布。本工作探讨了ACTH受体在大鼠免疫细胞上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以滑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全身多组织器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其治疗虽有药物、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运用口服免疫耐受机制(OT),通过口服相应抗原来治疗RA,方法简便有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将近年来应用口服抗原治疗R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甲基 - 苯基四氢吡啶 (MPTP) 注射后脑不对称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降低程度,及纹状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C57BL/6J 小鼠经过伸爪取食试验,筛选为反映脑不对称的左利鼠和右利鼠,并接受 25 mg/kg MPTP 腹腔注射连续 5 天,检测注射后的第 1 天,第 3 天和第 14 天纹状体内多巴胺及代谢物含量和细胞因子 IL-1 β、 IL-6 的动态水平 . 结果表明,无论在左利鼠还是右利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在 MPTP 注射后每个检测时间点都显著降低,纹状体内 IL-1 β水平在第 1 天显著降低,纹状体内 IL-6 水平在 MPTP 注射后每个检测时间点也显著降低 . 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左利鼠和右利鼠 IL-1 β和 IL-6 的基础水平有显著不同 . MPTP 注射后,与右利小鼠相比,左利小鼠有较高的多巴胺翻转降低和较低的细胞因子表达,而且,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与纹状体内 IL-6 水平呈正相关 . 这些结果提示, MPTP 诱导多巴胺丢失伴随着黑质纹状体系统内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而且,脑不对称有可能通过影响纹状体内细胞因子水平而进一步影响 MPTP 诱导的多巴胺降低的程度 .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天敌应激下脑不对称性对小鼠HPA轴活性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伸爪取食法将Balb/c小鼠分为左利、右利、双利组,分别暴露在鼠类天敌——猫急性应激(45 min,1次)、慢性应激(45 min/次,每天1次,连续14天)刺激后,分别用EIA法、硝酸还原酶法、ELISA法测定了血浆皮质酮、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IL-1β水平. a.血浆皮质酮水平:急性应激下,右利、双利组小鼠血浆皮质酮升高,右利组更为显著,左利组呈下降趋势,右利、双利组显著高于左利组及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应激下,右利、双利组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左利、双利组也显著高于急性应激下相应组(P<0.05).b.NO水平:急性应激下,左利组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NO无显著变化,右利、双利组呈升高趋势,右利显著高于左利(P<0.05);慢性应激中,三组NO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c.IL-1β水平:急性应激下,左利组IL-1β水平显著低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应激下,左利、双利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利组则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小鼠在暴露于天敌——猫应激下,脑不对称可影响HPA轴活性及巨噬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H5N1亚型流感病毒株的nsl基因特性及其规模制备NSl蛋白,首先将病毒在鸡胚中传代,从收获的尿囊液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流感病毒全长ns基因。测序显示H5N1亚型流感病毒NSlcDNA全长678bp,编码225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Qa/ST/852,01(H5N1)病毒株nsl基因与近年来从华南地区分离的禽H5N1毒株的nsl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之后采用PCR方法扩增nsl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GEX-4T-3载体中,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融合,构建重组质粒pGEX-4T-3/NSlcDN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凝胶扫描分析,GS~NSl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并且以可溶形式存在,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8.5%,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蛋白质纯度达96%以上。经免疫印记证实重组融合蛋白可以被GST特异性抗体所识别。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获得大量NSl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抗体制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型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探讨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凋亡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用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结果显示,前48 h,H1N1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但在培养48 h后,流感病毒对单核巨噬细胞表现为凋亡抑制作用,同时流感病毒对淋巴细胞吸附不同时间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未见明显差异,说明细胞凋亡与病毒吸附时间长短并无相关性.检测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加入前后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均被抑制, 提示通过p53诱导的凋亡可能是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A型流感病毒NS1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致病因子,能够与被感染细胞中的多种蛋白相互结合,影响并干扰宿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及抗病毒反应。突触后密度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SH-SY-5Y等神经来源的细胞株中。假设NS1能够与PSD-95结合,则更有利于了解A型流感病毒对神经元及相关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及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方面检测NS1与PSD-95的相互作用。结果酵母双杂交表明,仅转染PGAD-NS51/PGBK-PSD-95的QDO有菌落生长,且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而转染PGAD-NS32/PGBK-PSD-95的QDO无菌落生长;GST-pull down表明仅NS51与PSD-95孵育后,能够被Western-blot检测到;免疫荧光表明NS51与PSD-95可能存在共定位,而NS32与PSD-95则不存在共定位。结论 H5N1(A/chicken/Guangdong/1/2005)的NS1能够与PSD-95结合;反之,H3N2(A/Shantou/602/06)的NS1则不能。  相似文献   
8.
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与病毒的毒力密切相关,本文检测了不同亚型流感病毒NS1蛋白在酵母菌细胞中的基因转录激活能力,将携带NS1基因的诱饵载体与空的猎物载体共转化AH109和Y187酵母菌细胞,观察AH109在QDO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以X-α-gal为底物检测其分泌α-半乳糖苷酶的能力;通过ONPG实验定量分析Y187酵母菌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强弱,结果发现转化H1N1,H5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NS1基因的AH109酵母菌细胞能够在QDO培养基上生长,并分泌高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同时这些基因转化的Y187酵母菌细胞具有很强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此相反,H3N2亚型流感病毒NS1基因转化AH109和Y187后,上述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这说明H1N1,H5N1和H9N2亚型的NS1蛋白具有刺激酵母菌细胞基因转录的功能,而H3N2亚型的NS1蛋白缺乏这种能力,表明NS1蛋白型别的不同可造成其生物学活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p300/CBP相关因子(p300/CBPassociated factor,PCAF)是真核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它主要通过催化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特定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胞内多种生物学过程。国内目前尚没有制备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CAF的报道。为此, PCAF全长cDNA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通过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PCAF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并进行了亲和纯化。利用体外乙酰转移酶活性分析实验,检测到所表达的GST-PCAF融合蛋白能够使组蛋白H3发生乙酰化。这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PCAF蛋白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PCAF的转录调控功能以及它与其它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原性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禽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与禽流感病毒(AIV)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频发的变异有很大关系,抗原的变异使得AIV可以逃逸机体的免疫防御,而且使许多应用中的疫苗失去防御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AIV分子结构、免疫原性及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相应地开发出了一些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本文将对AIV免疫原性的特点及抗AI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