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生物科学   1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白山花属榛鸡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正吉  孙悦华 《动物学报》1997,43(3):279-284
1986-1995年,对长白山花尾榛鸡的繁殖率进行了研究。无线电遥测的结果表明花尾榛鸡的卵化率为65.5%,繁殖成功率为20.9%,幼鸟成活率37.5%。花尾榛鸡家族群的幼鸟随日增加而减少,幼鸟日龄为0-25日时死亡率较高,25日龄后的死亡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正>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o41′49″–42o25′18″N,127o42′55″–128o16′48″E)位于吉林省东部,面积为196,465 ha,设立于1960年,并于198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明显,包括针阔混交林(1,100 m以下)、暗针叶林(1,100–1,800 m)、亚高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1,800–2,000 m)和高山苔原(2,000–2,700m)等4个植被带,其中阔叶红松林为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代力民等,2004)。长白山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被子植物98科454属1,190种,兽类  相似文献   
3.
从公路死亡效应、公路阻隔效应、公路回避效应和公路动物通道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公路路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6种方法:样线法/样方法、痕迹法(主要是沙床/雪踪)、红外相机监控法、GPS项圈法、标记重捕法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法优缺点并结合我国应用情况及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6种方法在四大研究领域应用对策:1)选择生态敏感区域的典型路段作为长期监测样线,采用样线法系统调查公路动物死亡效应,在部分路段试点与公路养护部门联合开展公路野生动物死亡的统计工作;2)选择生态敏感区域的典型路段作为长期监测样线,采用痕迹法进行公路阻隔与回避效应的监测,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合作,引入GPS项圈法提高监测精度;3)以痕迹法和红外相机监控法为主进行公路回避效应的监测研究,还可引入GPS项圈法从景观层面分析路网的道路影响域;4)以痕迹法和红外相机监控法为主进行野生动物通道的监测,逐步引入GPS项圈、遗传多样性分析法进行景观层面的种群稳定性分析,科学评价动物通道效率。  相似文献   
4.
5.
1986~2010年冬季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林中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棕熊(U.arctos)的相对种群数量和幼年个体比例进行了长期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4万和3万hm2。调查期间累计遇到黑熊65头次(2.6头/年)、棕熊46头次(1.8头/年)。各年度黑熊和棕熊的数量变动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熊的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93.4%,幼体所占比率从17.2%下降为0%;棕熊种群数量下降了38.8%,幼体所占比率仅为7.1%。黑熊和棕熊的种群幼体所占比例极低,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熊和棕熊自然繁殖力很低,2种熊种群均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栖息地减少和盗猎可能是导致熊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鼬在吉林环长白山旅游公路路域活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1~12月,采用样线法对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全线路域200 m范围内黄鼬活动情况进行了3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K10~K45路段黄鼬穿越公路较多;黄鼬穿越公路频率与路域植被类型和雪被深度有密切的关系;黄鼬已经开始利用涵洞穿越公路;公路对黄鼬具有吸引效应,影响域范围约为50 m.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地区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和我国。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珍稀濒危鸟类。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和我国Ⅰ级保护动物。据作者1962以来的调查资料表明,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本要繁殖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东北坡的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古洞河及其支流和西南坡的漫江、锦江及其支流。据我们1977—1978和1989—1991年调查约40—50对,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原因是环境恶化和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2006—2007年在长白山相同海拔的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样地内研究了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啮齿动物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P<0.01),而白桦林中鸟类的消耗量明显大于啮齿动物(P<0.01);两林型中啮齿动物的总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啮齿动物对阔叶红松林中埋藏种子的消耗量显著多于白桦林,两林型中啮齿动物对埋藏种子的消耗量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中华秋沙鸭的一些生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主要分布于我国,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种之一。它的数量很少,过去对它的生态了解甚少,特别是繁殖生态。1976—1978年我们对这种秋沙鸭作过一些观察。它每年3月末迁来长白山后,晚上多宿于林缘草地、灌丛或河边柳树下。其分布密度较大的,是海拔700—1,000米的针阔混交带。该带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水流平稳,河中盛产的喇咕、石蛾、泥鰍及其它鱼类等,均为秋沙鸭的食物。尤其在小溪和水塘两岸的老龄杨树林中最为常见,在5公里的河面上5次数量统计的结果,每次遇见率均在2—6只之间,平均3.6只。  相似文献   
10.
2007 ~ 2009 年,按月对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保护区的2 条要道所造成兽类交通死亡状况以及车流量 和车速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保护区道路交通致死的兽类种类达14种,占保护区种类的27% ,以棕背鼠平、花鼠和大林姬鼠等为优势种类;(2)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个体死亡为2. 57 ± 0.53 头/10km,其中夜行性种类的致死率很高,达69.8% ;(3) 动物死亡主要发生在车流量为1 ~ 40 辆/ h 的区间,占69.4% ,尤以30 ~ 40 辆/ h 区间的致死率最高;(4)动物致死率与每月的车流量显著相关,主要集中在5 ~ 10 月,以9 月的致死率最高。通过对兽类活动时间和生态习性分析,兽类交通致死主要发生在凌晨、傍晚或夜间时段。这可能与夜间车辆照明对动物产生视觉障碍有较大关系,加上车速快和车流量大,极易造成晨昏或夜间活动的动物的大量死亡。因此,建议在保护区路段上合理控制夜间车辆行驶时间,并对车流量和车速予以限制,从而有效减少动物道路交通致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