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生物科学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市场通讯1999年4月19日报道:美国GlaxoWelcome机构的行政主任詹姆斯·尼德尔近期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生物展望论坛上指出,生物技术发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公众对某些生物技术应用所持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谨慎”。他指出,解决经济拮据状况...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 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 体质量441.0 g, 年龄4龄; 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 体质量396.6 g, 年龄3龄; 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 406 mm, 雄性4.44龄 412 mm; 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 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 雄性年龄为3—7龄; 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 分别为10.55%和3.45%; 平均卵径为0.16 cm, 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 平均值为22817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 平均值为20粒/g, 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 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 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三峡蓄水倒灌对江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6—2012年在三峡库区上游的江津江段进行了商业渔获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鱼类67种,隶属于3目10科45属;175 m蓄水后江津江段的鱼类种类数减少;种类组成的聚类分析(CA)表明,2006—2012年的鱼类种类组成分为2组,其中一组为2006、2007、2008和2010年,一组为2011和2012年,鱼类种类组成开始发生变化的年份为2010年;one-way ANOSIM检验显示,2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R=0.96,P=0.07);C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的结果均表明,2006—2012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可以分为2组,但one-way ANOSIM检验结果也显示,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R=1.00,P=0.07);百分比相似性分析(SIMPER)结果表明,2006—2012年丰度减少的种类为喜流水性的鳅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而丰度增加的种类为小型的流水性鱼类或能够适应静、缓流水的鱼类。总体而言,江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受175 m蓄水的影响程度大于受以前各期蓄水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翻耕和补播导致高寒草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变化,以青藏高原青海湖区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为实验对象,分析1958年翻耕和1990年补播两种不同的草地恢复措施对高寒草原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0~10,10~20,20~30,30~40,40~60 cm)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补播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原生芨芨草样地(P<0.05),而不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恢复,两种扰动均有利于芨芨草草原土壤浅层(0~10 cm)速效磷、有机碳养分富集;翻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全磷、全钾及土壤pH、容重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相比对照样地,补播导致各土层速效氮养分显著降低(P<0.01),但翻耕和补播扰动均使土壤全钾含量显著升高,深层土(40~60 cm)全氮(TN)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照原生芨芨草样地,补播后土壤全氮与全磷含量出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翻耕措施导致原有的速效磷与速效氮二者相关性不显著,两种措施均引起土壤养分与容重之间负相关性。翻耕、补播后土壤pH显著降低,扰动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以及表层速效养分汇集于浅层土壤,将加快土壤养分的周转,输出量增加促进了地上植被恢复,除全钾含量外,以上两种措施引起不同土层全量养分的恢复是一个极其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生物完整性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朱迪  常剑波 《生态学报》2004,24(12):2761-2767
介绍了采用 Karr提出、经 Fausch等修订后的生物完整性指数 (IBI)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概念 ,并根据长江中游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可获得数据的类型和资料的性质 ,初步建立了适合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的 IBI体系。同时 ,以基本保持了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自然属性的五湖 1978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 ,选择长江中游不同类型的浅水湖泊进行了生物完整性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以洪湖为例进行纵向比较 ,在 196 4、1981、1993年和 1998年等 4个不同的年代 ,其生物完整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 ,三湖连江水库和保安湖的生物完整性表现为一般 ,洪湖为差 ,东湖则很差。上述湖泊所呈现的生物完整性的时空变化趋势与其它相关研究所反映的湖泊水环境质量互为补充验证 ,可以为湖泊管理、持续发展和利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Irisin 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西京医院心内科因AMI 行急诊PCI治疗的169 例患者的临床及冠脉影像学资料。根据TIMI血流分级,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采用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risin 水平,根据Irisin 水平分为低Irisin 组和高Irisin 组,分析Irisin 与无复流发生的关 系。结果:①169例患者发生无复流40 例,无复流发生率为23.6%(40/169);②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相比,血清Irisin 水平显著降 低(4766± 1725 ng/mLvs 8125± 2904 ng/mL,P<0.05);③急性心梗发生后,血浆Irisin 水平逐渐升高,3 小时内组Irisin 水平显著低 于24 小时后组(4050± 1739 ng/mL vs8358± 3042 ng/mL,P<0.05),且3 小时内组无复流显著高于24 小时后组(71.42%vs 12.9%, P<0.05);④低Irisin 组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高Irisin 组(58.1% vs 11.9%,P<0.05);⑤多元Logistic 回归显示Irisin 是急诊 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861,95%CI:0.793-0.909,P<0.05)。结论:低水平的血清Irisin 能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且Irisin 能明显改善PCI术后无复流。  相似文献   
7.
杨志  唐会元  朱迪  刘宏高  万力  陶江平  乔晔  常剑波 《生态学报》2015,35(15):5064-5075
根据2010—2012年在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江段5个江段的商业性渔获物调查结果,对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收集到鱼类87种,隶属于8目18科63属。沿坝前江段溯河而上至库尾以上流水江段,鱼类种类数逐渐增加。采用聚类分析(C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对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期间各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5个调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可以分为两个类群:类群Ⅰ包括秭归、巫山、云阳3个库区的江段,其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的差异程度较大;而类群Ⅱ包括库尾的涪陵江段以及上游的江津江段,其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差异程度较小。采用CA和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各年间可以分为不同类群;云阳与涪陵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逐年增加,而与秭归、巫山江段的相似性逐年减少;涪陵江段与江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也呈逐年减少趋势。总体而言,175m试验性蓄水对库中和库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但对库首以及库尾以上流水江段的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8.
基因改良食品:事实、担忧、政策和公众的信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罗伯特·梅爵士编译:朱迪路希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灰色。现在很多关于基因改良食品和农业的争论的特点是过于黑白分明。人类对生命的原理了解得越深,就更有机会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者相信人类...  相似文献   
9.
刘玉萍  吕婷  朱迪  周勇辉  刘涛  苏旭 《植物研究》2018,38(4):518-525
藏扇穗茅(Littledalea tibetica)是禾本科(Poaceae)雀麦族(Bromeae)中一个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多年生高山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本文采用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的Illumina MiSeq技术,对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首次建立了雀麦族物种的标准测序流程;同时,以其近缘物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组装获得它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36 852 bp,GC含量为38.5%,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其中大(LSC)、小(SSC)单拷贝区大小分别为80 970和12 87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R)大小为21 503 bp,共注释得到141个基因,包含95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同时,基于藏扇穗茅和其它30种禾本科植物叶绿体基因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藏扇穗茅与早熟禾亚科中小麦族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