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生物科学   1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Nurmi概念及其在控制鸡沙门氏菌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郁生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1):53-55
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引起的食物传播疾病,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人类健康,是一个全球范围重视的问题。其中以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为最常见者。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鸡肉及其制品销量的增加,人的沙门氏菌病也与之平行增加。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正是此类传染病的主要根源和媒介。在美国,由于污染的肉和鸡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估计约有200多方例,造成约10亿美元的损失[1],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它国家[2].对养禽业及其加工业而言,污染的危险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中。感染沙门氏菌等病原菌的鸡及其它家禽,是最…  相似文献   
2.
培养前脂肪细胞3T3-L1,MTT法检测CLA对3T3-L1增殖的影响;以油红O染色检测3T3-L1分化过程胞内脂肪的堆积;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LA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t10,c12-CLA以及CLA混合物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油红染色比色结果表明,t10,c12-CLA具有显著的抑制脂肪分化作用(P<0.05).RT-PCR结果显示,在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过程中,经100 μmol/L t10,c12-CLA和50 μmol/L t10,c12-CLA处理后PPARγ2 mRNA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52.1%,83.0%.  相似文献   
3.
共轭亚油酸诱导人结肠癌细胞Caco-2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有着多种异构体以及多种生理活性,如抗癌、减肥、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本研究主要对c9,t11-CLA和t9,t11-CLA两种异构体的混合物诱导人结肠癌细胞Caco-2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采用MTT方法、透射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和RT—PCR方法,研究了CLA混合物抑制Caco-2细胞增殖,诱导Caco-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实验结果证明,c9,t11-CLA和t9,t11-CLA混合物能抑制Caco-2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Caco-2的凋亡。随着所用的CLA混合物浓度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通过RT—PCR分析,Caco-2细胞中的caspase 3的mRNA的表达随着CLA混合物浓度的增加而上调。这两种CLA的混合物可抑制Caco-2细胞的增殖,诱导Caco-2的凋亡,而caspase 3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水平,对本实验室分离的一株高产γ-氨基丁酸的短乳杆菌NCL912(Lactobacillus brevis)在酸胁迫下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及其应激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pH 5.0和pH 4.0条件下,不含L-谷氨酸钠的培养物的蛋白质组电泳图谱进行了分析,并对酸胁迫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了比较。利用质谱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了鉴定、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等。【结果】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得到均匀、背景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Lb.brevis NCL912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对pH 5.0和pH 4.0条件下培养的该菌总蛋白质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发现有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对这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了质谱鉴定。由于缺乏短乳杆菌NCL912的全基因组,所以其中只有8个蛋白点被质谱鉴定和分析得到。它们分别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核苷酸的合成、糖酵解代谢、细胞能量水平的调节等。【结论】酸应激下这些表达蛋白质可通过其相应的功能来保护细胞耐受酸胁迫,从而使菌能够在酸性环境下生存增值。这可能就是Lb.brevis NCL912的酸胁迫应激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除氮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生物除氮中反硝化菌具有重要的作用,需氧反硝化菌研究较少,有着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主要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具有高效去除铵氮和亚硝酸盐氮活性的好氧反硝化菌,并对其分类及除氮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高效去除铵氮、除亚硝酸盐氮和好氧反硝化能力为主要指标,从富营养化的池塘淤泥水和工厂污泥样品中进行菌株分离筛选。通过生理生化特点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活性最好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在好氧条件下,分别以NO-3-N、NH+4-N和NO-2-N作为唯一氮源,考察菌株的好氧反硝化特性、去除铵氮和亚硝酸盐氮特性,以及不同初始pH值、温度、碳源、摇床转速对该菌去除铵氮和亚硝酸盐氮特性的影响。【结果】得到的细菌中,以菌株C-4的活性最好,其16S rRNA序列与不动杆菌的同源性达99%,结合生理生化特点,初步确定菌株C-4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以柠檬酸钠作为碳源,30℃、120 r/min振荡培养,种龄为18 h,用初始pH为8.5的200 mg/L NH +4-N培养基和初始pH为7.5的100 mg/L NO -2-N培养基进行测定,分别培养15 h与12 h,净除氮率分别达到65.8%和47.8%。【结论】从鱼塘水样中分离到一株好氧反硝化菌C-4,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的一个种(Acinetobacter sp.),具有较高的反硝化特性和高效去除铵氮与亚硝酸盐氮的能力,在处理实际池塘污水时中,净除氮率可达73.04%以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不依赖于培养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DGGE)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 ,并列举它的应用实例。DGGE和传统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 ,若将DGGE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效果更好 ,应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7.
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并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对两歧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铈和镧(1-1000ug/ml)对两歧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试管培养与连续厌氧培养法,结果:当两种稀土元素浓度大于300ug/ml时,双歧杆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当稀土元素浓度在100-200ug/ml时,对双歧杆菌生长有轻微抑制,低浓度的稀土元素对双歧杆菌无刺激生长作用,稀土元素(100ug/ml)对厌氧连续培养的双歧杆菌同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稀土元素被洗脱,细胞的生长才逐渐缓慢恢复,试管培养中加入一定浓度稀土元素(100ug/ml),连续取样检查,也可观察到稀土元素对双歧杆菌的抑制情况,结论:一定浓度稀土元素铈和镧对双歧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强毒、致癌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本文旨在筛选出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细菌。【方法】以AFB1结构类似物香豆素为惟一碳源进行AFB1降解菌株初筛,得到的活性菌株的培养液分别与AFB1标准品(2.5μg/mL)共同作用,以AFB1降解率为指标进行复筛。对降解活性最好的菌株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初步鉴定;并对细胞浓度、pH、温度、金属离子等对菌株降解活性的影响进行考察。【结果】初筛获得了10株在香豆素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复筛发现这些菌均具有良好的AFB1降解活性,其中从金毛羚牛粪便中筛选出的菌株F4降解活性最好,去除AFB1能力达到90.03%。根据F4菌株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初步确定菌株F4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F4的降解活性与细胞浓度呈正相关。当pH 7.0,35℃,菌细胞作用72 h后毒素降解率达到82.91%。Mg2+可增强F4的降解活性,降解率提高7.68%,而Cu2+可抑制其降解活性,降解率降低51.1%。【结论】筛选到能高效降解AFB1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F4,F4降解毒素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体细胞,其作用受到温度、pH等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胞内酶。  相似文献   
10.
乳酸菌食品级载体选择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品级载体不依靠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因而更为安全。近年来,人们已构建了多种乳酸菌的食品级克隆载体。这些食品级克隆载体是在显性选择标记和互补选择标记的基础上建立的。最近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方法。该就这三种食品级载体选择标记的功能、分子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