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生物科学   36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系统研究了超微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和杂交鹅掌楸悬浮细胞共孵育的互作特征.将MSNs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再利用LSCM观察其被植物细胞摄取的情况.结果表明,5~15nm的MSNs可以通过内吞途径有效将FITC分子载入完整植物细胞.然而,在无MSNs作为载体的情况下,游离FITC分子则无法进入完整植物细胞.SEM观察结果进一步表明,MSNs容易聚集在完整植物细胞的表面,而且通过硅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直接证明了MSNs可以被完整植物细胞摄取到其内部.其次,利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染料分析和MSNs共培养24h后的植物细胞的活性,其结果表明,这些细胞仍然保持很好的活力,而且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死亡.最后发现,这些和MSNs共培养后的鹅掌楸细胞仍可以通过胚胎发育实现植株再生.综上所述,在植物生物学中,这种超微MSNs作为纳米载体可以应用到细胞的体外外源基因转染.  相似文献   
2.
利用纳米材料介导的药物靶向治疗和动物细胞转基因等相关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植物因存在细胞壁的障碍,无论原位还是离体细胞培养条件下,利用纳米技术进行基因转移均存在很大难度.因此设想,如通过纳米颗粒材料物理尺寸的改变和表面化学修饰,能改变纳米颗粒与植物细胞壁界面上的生物物理或生物化学特征,从而有利于纳米颗粒材料穿越植物细胞壁进入植物细胞,将对推动纳米技术在植物转基因领域中的应用产生重要意义.根据以上设想,研究了不同的共孵育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下,杂交鹅掌楸的胚性悬浮细胞与经不同表面化学修饰的CdSe/ZnS纳米颗粒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以及CdSe/ZnS量子点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共孵育后3h以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经表面后修饰带正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同时,胞吞进入细胞内部的表面携带正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的量明显与共培养时间、温度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表明它们可以通过细胞的液相胞吞作用进入杂交鹅掌楸细胞内,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而表面带负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则主要聚集在细胞外壁附近.在培养溶液中添加20%(质量比)聚乙二醇,可进一步提高鹅掌楸细胞胞吞CdSe/ZnS纳米颗粒的量和减轻CdSe/Z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本研究表明,以表面携带正电荷的CdSe/ZnS量子点纳米材料作为基因载体,在植物悬浮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杨立伟  施季森 《遗传》2012,34(4):94-106
为了揭示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参与杉木木材发育调控的遗传机制,文章分别以0、3mg.IAA/g.lanolin处理不同阶段的杉木截顶茎秆作为驱动方(Driver)和测试方(Tester),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s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对其中差异表达的目的基因进行了分离和克隆。共获得332个Unigenes,其潜在的功能分别涉及到细胞组织和生物合成、发育进程调控、电子传递、逆境应答以及信号传导等方面;进一步地表达鉴定发现ClHIRA、ClPGY1和ClARF4等集中于茎部近轴区域表达的基因,能够积极地响应外源IAA刺激的维管形成层分裂和管胞分化活动;而ClSMP1、ClTCTP1和ClTRN2等集中于茎部远轴区域表达的基因,则在转录水平上对外源IAA的处理水平及近轴次生维管的发育变化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特异性定位的发育基因对木材形成组织中内源IAA水平变化的差异性识别和响应很可能是生长素参与林木维管形成层次生发育调节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杉木的F1代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春发  施季森 《遗传学报》2004,31(10):1149-1156
对于杉木11分离的分子标记位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策略.通过二点连锁分析,任意两个位点的连锁相和重组率可以得到推断和估计.对于一个连锁群中的最优排序,采用隐马尔可夫链模型的方法进行多位点的连锁分析.该作图方法比通常林木上所用的"拟测交"作图方法更有效.采用该作图策略,利用句容0号无性系(♀)×柔叶杉(♂)的F1代群体的AFLP分子标记数据重建了句容0号无性系和柔叶杉的遗传连锁图谱.在句容0号无性系的连锁图谱中,有101个标记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图谱的总长度为2 282.6 cM,平均图距为22.6 cM,单个连锁群上最多含有17个标记,最少含有5个标记;在柔叶杉的连锁图谱中,有94个标记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图谱的总长度为2 565.8 cM,平均图距为27.3 cM,单个连锁群上最多含有16个标记,最少含有4个标记.构建的句容0号无性系和柔叶杉的遗传连锁图谱比原有的图谱分别增加了26个标记和28个标记,双亲的图谱共增加了54个AFLP标记,使图谱上的分子标记总数达到195个,双亲遗传图谱的跨度均超过了2 000 cM,基本上达到了杉木基因组的长度,图谱的覆盖率接近于100%.利用新的作图方法可以较大提高分子标记在图谱上的分辨率,得到可认为是覆盖了整个基因组的遗传连锁框架图.  相似文献   
5.
杂交鹅掌楸的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1 植物名称 杂交鹅掌楸 (Liriodendronhybrid———L .chinense×L .tulipifera)。2 材料类别 春季的萌动芽。3 培养条件 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基 :(1 )MS 6 BA1 .0mg·L-1(单位下同 ) KT 0 .5 IBA 0 .2 Vc5 ;(2 )  相似文献   
6.
杨树同义密码子用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已经成为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用杨树的314个蛋白编码基因,通过对应分析和ENC-plot分析探讨了若干重要因子对杨树密码子用法的效应。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影响最大的第一条向量轴上,基因的坐标位置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CAI)极显著负相关(r=-0.94**),其次是与GC3S和基因长度极显著相关(r=0.86**和r=-0.57**),说明基因表达水平高低是影响密码子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基因编码区碱基组成和基因长度次之。ENC-plot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相对密码子使用值(RSCU)的计算结果表明,高表达基因强烈偏好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并确定了TTA和ATA等10个密码子为杨树的主要偏爱密码子。将杨树的密码子使用频率与拟南芥、水稻、大肠杆菌和人等不同模式生物种比较后发现,杨树密码子的偏爱性与同为双子叶植物的拟南芥最为相似,与人和大肠杆菌之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翻译后修饰调控着真核生物大部分蛋白质的活性,这些修饰的解读对研究生物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研究的较好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易被各种生物大分子修饰,尤其易发生在N-末端的尾部。不同组合式修饰构成了"组蛋白密码",在细胞的发育、生长、分化和动态平衡中,组蛋白密码影响着染色体的结构状态,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状态。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可作为一种模式来解析蛋白质复杂的修饰状态及研究其分子功能。翻译后修饰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组蛋白密码的解析是至关重要的。重点讨论组蛋白修饰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麝香百合LLGLO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ACE方法克隆的麝香百合花发育的GLOBOSA(GLO)类B功能基因LLGLO1,与其他多种单子叶植物的GLO类基因高度同源,且C区具有典型的PI结构基序。通过RT—PCR检测,百合不同组织中的LLGLO1基因表达模式与郁金香的GLO类基因相似。即主要集中在百合第一、二、三轮花器官中表达,心皮和茎中有微量表达,而且随着心皮的成熟,其在心皮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但在百合叶片中则未检测到LLGLO1的表达,因此认为LLGLO1在百合花器官中呈特异性表达。LLGLO1在百合第一轮花器官中的表达支持了van Tunen对ABC模型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宜昌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Baker) Bake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单套染色体的条带总数目为21条。其带型公式为:2n=24=6C+2CI+2I+2CI++2CI++4I++2I++2T++2I+S。宜昌百合(L. leucanthum)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显著的特征带,且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强带主要集中在着丝点及附近区域。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0.
毛百合根尖染色体Giemsa 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毛百合(Lilium dahuricum Ker-Gawl)根尖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百合试管苗的染色体倍性变异丰富,染色体倍性变异包括二倍体(2n=2×=24)、三倍体(2n=3×=36)、四倍体(2n=4×=48)到六倍体(2n=6×=72)。对二倍体毛百合的C-带结果进行分析,其带型公式为:2n=2×=24=2CI++2CI+T+T++6I+2I++2I++2I+T++2I+T++2I+T++2T++2T+。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显著的特征带,而且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强带主要集中在长短臂上。因此,GiemsaC-带方法可以将毛百合(L.dahuricum)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