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生物科学   4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干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以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对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化疗后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化疗前(P0.05)。80例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出现46例抑郁症,抑郁症发生率为57.50%。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疼痛程度、知晓病情均与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女性、家庭月收入2500元、Ⅰ度及以上疼痛、知晓病情均是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7.295、1.692、3.952、4.015,P0.05)。结论:化疗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会增加患者抑郁症发生风险,女性、家庭月收入2500元、Ⅰ度及以上疼痛、知晓病情均是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通过大量种植中间锦鸡儿(Caragana liouana)进行生态治理, 在荒漠草原带上形成人工灌丛景观, 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到地-气水汽循环过程, 研究该人工灌丛群落的蒸散特征, 对揭示其生态水文效应和指导地方生态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带上的人工灌丛群落为例, 利用茎流-蒸渗仪法测定了2018年5-8月的灌木蒸腾和丛下蒸散, 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1)茎流-蒸渗仪法所测的群落蒸散与水量平衡法、涡度相关法得到的群落蒸散有较好的一致性, 茎流-蒸渗仪法能适用于荒漠草原带人工灌丛群落蒸散及其组分结构的测定; (2)观测期内晴天的灌木蒸腾速率和丛下蒸散速率日变化趋势相近, 均为单峰曲线, 群落蒸散主要发生在日间, 但灌丛最大蒸腾速率的出现时间比丛下蒸散最大速率的出现时间晚1 h; (3) 5-8月间灌木累积蒸腾为83.6 mm, 日平均蒸腾量为0.7 mm·d-1, 季节变化呈抛物线状; 同期丛下累积蒸散为182.5 mm, 日平均蒸散量为1.5 mm·d-1; 丛下蒸散明显大于灌木蒸腾; (4)观测期间人工灌丛群落累积蒸散266.1 mm, 而同期的降水量为222.6 mm, 陆面水分收支处于亏缺状态; (5)净辐射是影响蒸散最主要、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且能够影响其他因子进而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产生作用。综上, 人工灌丛引发荒漠草原地带陆面水分收支亏缺的现象,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体细胞克隆技术是将已分化的体细胞移到去核的成熟卵母细胞中,通过体外激活和培养,再移植入受体母畜子宫内,繁殖出具有相同基因型后代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繁殖效率,并提供高质、充足和营养丰富的动物食品。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相继宣布体细胞克隆动物食品可以上市。然而,目前体细胞克隆效率相当低下,即使是出生的克隆动物也往往伴随发育畸形或高死亡率等现象,在对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宣布克隆动物产品上市是否为时过早?以下综述了克隆牛肉、奶及其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不同农业区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江苏省不同农业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分析了土壤线虫数量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土壤线虫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线虫共鉴定出2纲7目19科41属.6个农业区的土壤线虫的密度、群落组成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沿海农业区的线虫数量最多(每100 g干土400条),显著高于徐淮、宁镇扬和沿江农业区(P<0.05),而沿江农业区的土壤线虫数量最少(每100 g干土232条),这可能是由于土壤质地、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气温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农业区线虫优势属相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线虫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DA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及pH对线虫群落种属组成影响较大.分析江苏省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LTPNPA)治疗高原地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地区D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LTPNPA术式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椎间隙高度R值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是98.31%,高于对照组的88.14%(P0.05)。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间隙高度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高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高于治疗后3个月,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偏高(P0.05)。结论:对高原地区DLBP患者应用LTPNPA术式治疗,具有明显疗效,还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可考虑在高原地区推广LTPNPA术式,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日益频繁,对植物的生长、存活造成严重威胁,准确评估植物的耐热性,对物种保育和适应性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木兰科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标志类群,也是被子植物基部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演化生物学地位,然而目前对其耐热性尚缺乏了解。该研究以种植于同质园的23种木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叶片光合系统的耐热性,同时测定了叶片形态性状,并基于这些物种在全球的分布地气候数据,分析了叶片光合系统耐热性与叶片形态及温度生态位的关系。发现木兰科植物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降低50%时的温度(T50)范围在46.1–56.7℃之间,且常绿物种的T50显著高于落叶物种。叶片形态方面, T50与叶面积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无显著相关关系。温度生态位方面, T50与年平均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最暖月最高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T50具有较弱的系统发育信号,暗示T50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受叶片形态与环境气候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说明木兰科植物的叶片光合系统耐热性较强,但耐热性的气候适应可能并不受高温环境驱动,未来的高温事件对生活于更炎热地区的木兰科...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 g干土79~449条,小麦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光滩地数量最少.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植被带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植被带的分布依次为:苇草带>盐蒿带>小麦地>米草带>光滩带,而优势度指数λ的分布为:光滩带>米草带>小麦地>盐蒿带>苇草带,表明光滩带的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小于其他植被带,土壤线虫群落趋于单一化;成熟度指数MI表现为保护区内未开垦植被带高于已开垦的小麦地,说明农田受外界干扰明显.不同植被带间的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植被带的最大贡献物种各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与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线虫群落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植被带生境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是我国辽宁省油松林中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发生,给松林生存和生态建设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使用性引诱剂防治,本文在辽宁省建平县通过林间诱捕试验,以油松毛虫性引诱剂为诱芯,比较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悬挂高度的诱捕器对油松毛虫雄成虫的诱虫量。结果表明,4种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船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小船型诱捕器和桶型诱捕器;大船型与小船型和桶型的差异显著,与三角型的差异不显著。小船型与桶型的差异显著,与三角形的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诱捕器对油松毛虫雄成虫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黑色诱捕器、绿色诱捕器、白色诱捕器;黑色诱捕器和白色诱捕器的诱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绿色诱捕器与黑色诱捕器和白色诱捕器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性。3种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悬挂高度为1.7 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3.1 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2.4 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7 m的诱捕器诱虫量与其余2种悬挂高度的诱捕器诱虫量差异性显著;悬挂高度为2.4 m的诱捕器诱虫量与悬挂高度3.1 m的诱捕器诱虫量差异性不显著。本文主要对不同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高度3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组合试验,并比较了组合诱捕器的诱虫量,得出诱虫量最大的是悬挂高度为1.7 m的绿色大船型诱捕器,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该组合。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不同浓度的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生长及RASSF1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以0.4μmol/L、1.6μmol/L、6.4μmol/L、25.6μmol/L、102.4μmol/L浓度的5-Aza-CdR处理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MTT比色法测定72h时间段的吸光度值、计算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5-Aza-CdR对胃癌细胞株生长周期及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5-Aza-CdR处理前、后抑癌基因RASSF1A mRNA的表达。结果:5-Aza-CdR抑制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MKN-28生长,呈浓度依赖性;5-Aza-CdR能有效诱导BGC-823、SGC-7901、MKN-28细胞凋亡;RT-PCR检测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KN-28无RASSF1A mRNA表达,经5-Aza-CdR处理后基因重新表达, BGC-823处理前后RASSF1A mRNA均有表达。结论:新型抑癌基因RASSF1A与胃癌的发生相关,5-Aza-CdR能抑制胃癌细胞株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RASSF1A基因的重新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