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生物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肠道菌群组成复杂,与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和健康息息相关。马鹿是鹿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亚种分化众多,但现有马鹿肠道菌群研究较少。为丰富马鹿肠道菌群数据,以马鹿的两个亚种为阶元,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了7头雄性天山马鹿和7头雄性塔里木马鹿的肠道微生物,对其核心菌群、结构组成、多样性及肠道微生物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马鹿亚种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为两亚种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低于天山马鹿。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两组马鹿的优势菌门。此外,天山马鹿肠道中分解蛋白质、脂质的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塔里木马鹿,而分解植物纤维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瘤胃球菌科UCG 014(Ruminococcaceae UCG 014)的相对丰度低于塔里木马鹿。本研究对天山马鹿及塔里木马鹿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初步了解,可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其饲料配比,为马鹿饲养管理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长期受困于消化道类疾病,尤其是肠道炎症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粪便检测是评估野生动物消化系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在圈养林麝肠道健康状况评估及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诊断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粪便隐血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有广泛的临床诊断价值。基于此,本研究用新鲜的林麝血液进行稀释,来探究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和联苯胺法三种方法对林麝血液浓度的灵敏度范围。检测结果显示,匹拉米洞法的最低敏感性检测浓度为0.05 mg/L,敏感性范围远大于邻联甲苯胺法(0.40 mg/L)和联苯胺法(100.00 mg/L)。分别利用三种检测方法对林麝粪便潜血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显示,匹拉米洞法的检测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匹拉米洞法检测法10.13%、邻联甲苯胺法检测法2.56%和联苯胺法检测法0,差异有诊断学意义(P 0.05)。而且在操作上,匹拉米洞法更加简便快捷。故在诊断林麝消化道出血时,采用匹拉米洞法进行林麝便隐血的检测更加准确便捷。  相似文献   
3.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排便点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林麝排便点位置,了解林麝栖息地选择偏好。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置17个1 km × 1 k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至少1条样线,样线每隔400 m设置搜索样线,以发现排便点为中心设置1个10 m × 10 m 利用样方,若未发现排便点,在搜索样线中部设置1个10 m × 10 m 对照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生境因子。采用Ivlev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法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E = 0.528),而规避常绿阔叶林(E =﹣1)、次生落叶阔叶林(E =﹣0.816)和常绿落叶阔叶林(E =﹣0.585)。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 ~ 2 600 m区间,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orta smooth muscle cell, ASMC)与心肌内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 CFB)在体外培养生长的特性。方法 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大鼠(WKY)测血压后处死,取心脏与胸主动脉,组织块法分别培养CFB与ASMC)。分别观察(1)CFB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