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率也很低。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的动物(BⅠ组)肠壁病变严重,肠道菌群改变明显。其中,肠杆菌在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的菌量均明显升高;回肠内容物中拟杆菌的菌量明显减少;该组动物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明显增高,达60%。此外,BⅠ组、Ⅰ组部分动物发生了由棒状杆菌及由棒状扦菌和肠杆菌混合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根据不同肠段肠壁病变严重程度、菌群变化的部位以及不同部位肠管生理功能的不同,我们推测,回肠以上肠段是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部分正常菌群分离菌株的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部分正常菌群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我们测定了这些菌株的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变化,发现皮肤常住菌的分离株的混合培养时,SOD活性增加,说明它们具有协同作用。此外,对其它菌株SOD活性测定结果可知,类杆菌和双歧杆菌的SOD活性最低,其它菌株也有一定的SOD活性,如乳杆菌的SOD活性为47.47~98.98μg/ml,大肠杆菌的SOD活性为127.12μg/ml肠球菌的SOD活性为172.5μg/ml。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无特殊致病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及肠道细菌易位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5小时,肠道微生态即发生改变,表现为回肠内肠杆菌菌量增多,肠道内类杆菌与肠杆菌菌量比值下降,而后这一改变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有类似变化,易位细菌以肠杆菌为主。结果提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细菌易位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小红参醌抑制烫伤小鼠肠道细菌易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创伤后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细菌易位的机制,本文采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并能减轻自由基损伤、改善PMN功能的小红参醌进行试验。试验分为两组,Ⅰ组26只Balb/C小鼠管饲小红参醌液(5mg/ml)0.5ml三天,Ⅱ组21只Balb/c小鼠管饲无菌蒸馏水0.5ml三天,而后行25%Ⅲ°烫伤。伤后24小时处死,观察细菌易位发生率,回肠MDA和SOD含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的结果为:Ⅰ组肠道细菌易位至MLN发生率为15.4%,Ⅱ组为57.14%,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MDA含量为7.25±1.74n mol/克蛋白,Ⅱ组为11.00±1.74n mol/克蛋白,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SOD含量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观察支持了上述结果。提示小红参醌具有抑制伤后小鼠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