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 、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旨在观察体外器官型培养的脊髓薄片是否与同龄大鼠体内生长的脊髓具有相似的形态和恒定的前角a运动神经元数目,建立能模拟体内生长环境的稳定的脊髓器官培养模型。利用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建立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用神经元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SMI-32对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加以鉴定并与同龄大鼠体内生长的脊髓做比较。结果发现脊髓体外生长良好,形态完整,a运动神经元数目恒定,与同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并可长期存活达2个月。脊髓的器官培养技术为研究脊髓生理、病理改变及神经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发育期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的迁移、细胞骨架的构建、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神经元“移居”体外后,失去了在体内所依托的组织学关系,必须黏附于一个固相表面才能生存,所以神经元只有在包被基质的培养器皿上才能存活,对于分离的神经元来说,能否尽快粘附到生长基质上是影响神经元体外存活的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4.
脊髓的器官培养技术是借助体外培养技术,将脊髓或其一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研究的技术。因其保留有脊髓神经元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与体内的生理环境相似,是探讨脊髓形态发生、构筑特点、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等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国际神经科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利用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术建立能在体外长期存活的稳定的脊髓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与此项技术有关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病人血清对培养的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影响,直接、动态观察致病因素对轴突的损害程度。我们分离了胚胎大鼠脊髓腹侧组织,制备成细胞悬液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应用抗非磷酸化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SMI-32对培养细胞染色鉴定为运动神经元。培养6天时给予25%浓度AMAN病人血清进行干预,血清中检测有致病型空肠弯曲菌(Cj)PennerO:19型脂多糖抗体存在,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观察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变化,并经Guillery Shirra及Webster法进行变性纤维染色。结果表明AMAN病人血清干预9h可引起培养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变性,嗜银性增加并染为棕黑色;干预12h,胞体开始肿胀,核偏移,胞浆内有银颗粒的沉积,最终培养神经元在16h开始死亡。对照组神经元生长无变化。我们认为AMAN病人血清中含有致病成分,可引起运动神经元轴突变性和继发性胞体改变,最终神经元死亡。推测这种损害在无补体和巨噬细胞参与下,抗PennerO:19型Cj脂多糖抗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出生后1天的乳鼠大脑活组织切片建立脑片的培养模型,并用抗非磷酸化神经丝单克隆抗体SMI-32对皮层锥体细胞加以鉴定、计数,与生长至同时期的大鼠运动区皮层锥体细胞数目比较,并测定不同时期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果显示脑片体外生长良好,形态完整,皮层锥体细胞数目恒定,与体内生长的锥体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培养液中LDH含量稳定。大鼠脑片的培养以及锥体细胞组化鉴定技术为研究有关皮层运动神经元的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取E15 SD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成单细胞,在NBl培养基中培养,并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的分离纯化,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鉴定培养的神经元。结果发现DRGn在体外合适条件下可存活3-4周,DRGn纯化培养的纯度达91%左右。DRGn在体外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作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8.
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的方法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的器官培养技术是借助体外培养技术,将脊髓或其一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研究的技术。因其保留有脊髓神经元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与体内的生理环境相似,是探讨脊髓形态发生、构筑特点、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等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国际神经科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利用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  相似文献   
9.
观察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苏-羟天冬氨酸(Threo-hydroxyaspartate,THA)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探讨谷氨酸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THA(50μmol/L、100μmol/L、500μmol/L),用神经元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剂SMI-32,非磷酸化神经丝标记物,对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进行鉴定,用单克隆抗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抗体对背角中间神经元进行记数,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氨酶(LDH)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α运动神经元数目恒定,THA可以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培养液中LDH含量增高和α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而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损伤相对较轻,其中THA100μmol/L组在体外培养4周后出现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病理改变:α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数目无显著变化。细胞外谷氨酸增高主要对运动神经元造成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较感觉神经元对谷氨酸的兴奋毒作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