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生物科学   7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血清多肽是癌症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建立、优化了检测多肽标志物的直接ELISA法,并应用于肝癌血清中的多肽标志物的检测。制备及纯化针对多肽标志物Pep5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用其建立检测相应抗原的直接ELISA法。方法线性范围为1.5-20 ng/mL,检测限为1.24 ng/mL;标准品批内及批间CV分别小于3.66%及4.89%,血清样本批内及批间CV分别小于11.69%及18.18%;线性范围内(9、12和15 ng/mL)的回收率分别为98.98%,99.61%和101.58%。应用该方法共检测160例正常血清、104例肝硬化及156例肝癌患者血清,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间差异显著(P<0.001),Pep5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和96.2%。同时检测94例HCC血清中的AFP和Pep5,AFP检出率为63.8%,Pep5检出率为90.4%,AFP联合Pep5检测时,能将HCC的检出率提高至94.7%。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方法:采用传代蚊细胞微量培养方法对2006年广州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并通过脑内途径观察其对乳鼠的致病性;经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对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病毒特异抗体及新分离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将此次分离的病原体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进行生物学性质比较。结果:从57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出10株病毒,在传代蚊细胞中可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并对乳鼠致病;其基因组为登革1型病毒特异的RNA分子,经鉴定为登革1型病毒;此次分离的登革1型病毒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致细胞产生病变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蚀斑的大小、形态以及致乳鼠发病的时间等生物学性质上有所不同。结论: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为登革1型病毒,且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生物学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重PCR及其在病毒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重PCR(muhiplex PCR)是在常规PCR基础上改进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PCR技术。该技术可利用多对引物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多段靶序列,目前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领域。该文简要介绍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其在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登革 3型病毒 prM E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并进行体外表达 ,为登革DNA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用RT -PCR法获得 prM -E基因片段 ,然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DNA转入BHK细胞 ,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通过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了构建的重组质粒DNA含序列正确的 prM- E基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转染了重组质粒DNA的BHK细胞的胞浆中有登革 3型病毒特异蛋白的表达。说明含有登革 3型病毒prM -E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可以在BHK细胞中表达 ,该结果为观察该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RNAi是双链RNA在细胞内诱导产生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是宿主细胞防御微生物感染的进化机制。近年来,RNAi的研究日渐深入,尤其是RNAi的抗病毒作用倍受关注,其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概述了RNAi的抗病毒机制以及RNAi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从构建的重组质粒pLEX—C中高保真PCR获得编码登革2型病毒43株C基/E/(D2C)DNA片段,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6/V5-His获得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2C。经电穿孔的方法转染BHK21细胞后,分别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重组蛋白在BHK21细胞中获得表达,表达的蛋自主要存在于胞浆中,并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能够被抗登革病毒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此研究为深入了解登革病毒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及组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RIG-I样受体与RNA病毒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成峰  秦鄂德 《微生物学报》2008,48(10):1418-1423
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通过RLR级联信号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对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LR信号通路既受宿主的严格调控,也能够作为病毒逃避宿主干扰素反应的靶点.本文重点讨论了RLR及其在RNA病毒识别和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登革2型型内嵌合病毒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OL-PCR(Overlap PCR)方法,扩增出D2-04和D2-MON501结构蛋白区、5′非编码区等域的嵌合片段,以此片段替换pDVWS501质粒中的相应部分后,转化DH5α菌。测序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含有D2-04株完整的PrM和E基因、一部分C基因,及D2-MON501株非编码区、非结构蛋白区和大部分C基因的嵌合病毒全长cDNA(QH-04/MON501)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登革2型病毒结构蛋白区对毒力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我国两株临床症状、乳鼠神经毒力不同的登革 2型病毒流行株 5′和 3′端非编码区序列 (untranslated region,UTR) ,分析二级结构差异与毒力变化的关系 ,分别从 D2 - 0 4、D2 - 44株感染的 C6/ 36细胞及鼠脑中提取总 RNA.以该 RNA为模板 ,利用 RACE法 ,分别扩增了 D2 - 0 4、D2 -44株的 5′和 3′末端 c DNA片段 .将其分别与 p GEM- T载体连接得到重组质粒 ,测定上述 c DNA插入片段的序列 .用 RNAdraw软件预测 D2 - 0 4、D2 - 44株 5′和 3′端非编码区的二级结构 .D2 - 0 4、D2 -44株 5′端和 3′端非编码区分别有 96和 454个核苷酸 .其中 5′非编码区 59位 C(D2 - 0 4 )→T(D2 -44 ) ,使 D2 - 44二级结构稳定性下降 ;3′端非编码区有 1 5个核苷酸不同 ,其中 T(355)→ A,T(32 6)→ G引起了所在位置二级结构自由能变化 ,且分别位于两个保守序列区 (conserved sequence,CS)CS1、CS2 A.这些位点变化可能与毒力有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