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生物科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甲型肝炎病毒H2快速复制株在人二倍体细胞中的生长特性,并缩短甲肝病毒的培养周期。将甲型肝炎病毒H2株感染人二倍体细胞(KMB17细胞株),采用高病毒感染复数(MOI)将病毒培养时间从26d缩短至10d后收获病毒,并通过连续传代进行适应研究,建立H2株快速复制毒种库,在不同培养时间检测病毒抗原、感染性滴度,绘制病毒生长曲线,进行传代稳定性验证和病毒形态学的观察。甲肝H2株快速复制病毒株在KMB17细胞上培养10d后收获,连续传代从第5代至第9代,抗原含量均在512~2 048之间,感染性滴度均在8.33 lgCCID50/mL±0.125lgCCID50/mL,H2株快速繁殖至5代病毒和9代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多为成熟的实心颗粒。在5批次的重复试验中,病毒培养至10d、16d、22d时,收获的病毒感染性滴度无显著差异(P>0.005)。筛选后的甲型肝炎病毒H2株的快速复制株缩短了甲肝病毒的培养时间,且保持较...  相似文献   
2.
B→O血型转变工具酶α-半乳糖苷酶cDNA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α-半乳糖苷酶是实现 B→O血型转变、制备通用型血的关键工具酶 .利用反转录 PCR方法从中国海南 Catimor咖啡豆中克隆α-半乳糖苷酶 c DNA,插入嗜甲基酵母 P.pastoris分泌表达载体 p PIC9K中 ,转化 P.pastoris GS1 1 5,筛选高表达重组菌株 .经甲醇诱导表达 7d后 ,发酵液总蛋白分泌量约 1 .2 mg/ml,SDS- PAGE呈现约 41 k D特异表达带 ,与专一性底物对 -硝基 -苯基 -α- D-吡喃半乳糖苷反应证明 ,表达产物具有 α-半乳糖苷酶活性 ,最高达到 1 8U/ml.初步实验表明 ,表达的 α-半乳糖苷酶可酶解 B型红细胞 ,成功实现 B→O血型转变 .  相似文献   
3.
半乳糖α 1,3 半乳糖抗原是引起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 (hyperacuterejection ,HAR)的主要抗原 .α 半乳糖苷酶和α 1,2 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降低半乳糖α 1,3 半乳糖抗原在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量 .将人α 半乳糖苷酶基因和α 1,2 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单独或连接在一起导入猪血管内皮细胞PEDSV .15中 ,检测细胞表面的抗原及异种天然抗体对细胞杀伤作用 .结果表明α 半乳糖苷酶基因可以将猪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半乳糖α 1,3 半乳糖抗原清除 74 13%,而α 1,2 岩藻糖转移酶基因也可以清除 4 7 75 %的细胞表面异种抗原 ,但二者都不能达到完全清除的目的 .当α 半乳糖苷酶和α 1,2 岩藻糖转移酶双基因在内皮细胞内共表达时 ,则可以基本清除半乳糖α 1,3 半乳糖抗原 .抗原的减少也可以相应地减弱内皮细胞对异种天然抗体介导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尤其是双基因共表达时细胞基本不被杀伤 .结果表明 ,α 半乳糖苷酶基因和α 1,2 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可以有效地清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半乳糖α 1,3 半乳糖抗原 ,克服HAR的发生 ,为下一步进行动物实验 ,探讨克服异种移植HAR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 Milne-Edwards,1872)隶属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亚科(Soricinae)短尾鼩属,其模式产地为中国四川宝兴(Milne-Edwards,1872)。短尾鼩属的物种分布于亚洲中南部,共有4种,即A.assamensis、A.schmidi、A.squamipes和A.yamashinai(Wilson and Reeder,2005)。短尾鼩  相似文献   
5.
We collected a specimen of Chinese Pygmy Dormouse (Typhlomys cinereus)from Nanling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August 2012,analyzed the specimen’s morphological and skull indices,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published data for other T. cinereus subspecies located throughout China. The skull of our specimen had four pairs of palatal holes:among them,the two posterior pairs merged together to form two large and long holes,and the posterior edge of the nasals was located vertically below the frontopremaxillary suture. Based on these two unique characteristics,we identified the specimen as the subspecies T. c. daloushanensi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is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6.
云南澜沧拉祜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我们改进的高分辨率基于内含子的PCR-SBT分型方法,首次检测云南拉祜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在55例拉祜族个体中共检出16种HLA-DRB1等位基因,最常见的DRB1等位基因是HLA-DRB1*12021、09012、15011,基因频率分别为30.909%、15.455%、13.636%,共占拉祜族可检出等位基因的60%,其中DRB1*0413、11081、1312、1418、1504首次在我国人群中检出,并且在世界各地人群中也比较罕见。对拉祜族和世界各地人群的HLA-DRB1频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HLA-DRB1等位基因在各人种中的分布特点,并用Neighbor-joining法进行了聚类分析。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拉祜族明显属于中国南方族群,未显示出其族源来自北方的痕迹。对此遗传数据和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的矛盾,做了初步的分析。 Abstract:The HLA-DRB1 gene polymorphism in Lahu ethnic of Yunnan,China was the first time investigat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PCR-SBT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sequences of HLA-DRB1 Intron 1 and Intron 2 and with our improvement.From 55 individuals of Lahu ethnic 16 DRB1 alleles were detected.The three most common alleles were HLA-DRB1*12021(30.909%),09012(15.455%),15011(13.636%),and they covered 60% of the total alleles detected from Lahu ethnic.HLA-DRB1*1413,*11081,*1312,*1418,*1504 were the first time detected in the Chinese,and were very rare in worldwide ethnic groups.With comparison of HLA-DRB1 gene frequencies between various ethnic groups we analys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LA-DRB1 gene distribution in worldwide populations,and constructed the phylogenetic tree by Neighbor-joining method and Nei measure of genetic distance.The result showed Lahu ethnic obviously belong to the Chinese South ethnic groups and can't trace its origin from northern groups with the HLA-DRB1 genetic data.The preliminary explanation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were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7.
肠道抗菌肽(AMPs)由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或分泌的一类防御性肽类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先天性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猪肠粘膜上皮细胞可分泌β-防御素2(BD2)、β-防御素3(BD3)、RegIIIγ、溶菌酶(LYS)和血管生成素4 (ANG4)等多种抗菌肽。文章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分析新生仔猪RegIIIγ、ANG4、BD2、BD3和溶菌酶等抗菌蛋白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内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所有抗菌肽的mRNA水平在出生后均逐渐升高,但在断奶后的表达水平降低,随后又显著升高。此外在肠道中最主要的抗菌肽是溶菌酶和RegIIIγ,意味着这两种抗菌肽在肠粘膜的先天免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能快速、大规模生产以应对随时可能暴发的流感,细胞流感疫苗已成为当今流感疫苗的主要研发方向,而选育流感病毒Vero细胞高产适应株对于细胞流感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流感病毒Vero细胞高产适应株BX-51BVa(By)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稳定性,以证明该毒株是否可以作为制备Vero细胞流感疫苗的种子批。以Vero细胞高产株BX-51BVa(By)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代50次,测定其血凝效价和感染性滴度,并通过型别鉴定及基因序列测定考察传代过程中生物学性状的稳定性。结果显示BX-51BVa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50次,血凝效价维持在256~512,感染性滴度稳定在1×107TCID50/mL左右,型别未发生改变,HA和NA氨基酸序列与流行株BX-51B相比没有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B型流感病毒重配株能够稳定地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可以作为制备Vero细胞流感疫苗的种子批。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素4(ANG4)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肽,主要在哺乳动物的肠道组织表达,具有抗菌和促血管生成等功能,在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过程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该蛋白具有多种功能,ANG4在新生断奶仔猪肠道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为了了解ANG4在仔猪肠道的表达特点,我们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分析及其在肠道表达的细胞定位,分别确定了仔猪肠道内ANG4的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在肠道表达的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NG4的mRNA和蛋白质在仔猪肠道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除mRNA水平在断奶后有一个明显下降外,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呈现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ANG4蛋白的表达基本都集中于小肠绒毛,腺窝处也有少量表达,主要的表达细胞为肠上皮细胞以及潘氏细胞。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周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12月,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了三峡库区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的季节动态,计算了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周转率.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年均生物量为146.98 g·m-2,其中活细根年均生物量(102.92 g·m-2)远大于死细根生物量(44.06 g·m-2);不同径级细根现存量的时间动态不同,<1 mm根系季节动态较为明显,整体呈单峰型曲线;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的年生产量为104.12 g·m-2·a-1,年周转率为1.05 a-1,其中<1 mm和1~2 mm的年生产量分别为58.35和45.77 g·m-2·a-1,周转率为1.41和0.69 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