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生物科学   3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处理区和对照区内茶毛虫发蛾量、交配率和后代虫口密度,发现剂量为0.5mg的性信息素释放器按5 m的间隔施放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其它处理,它在越冬代和第1代试验中茶毛虫诱蛾量分别减少83.90%和70.25%,交配率分别下降78.18%和73.21%,虫口密度减少59.02%和45.71%。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法可以作为防治茶毛虫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性引诱剂诱杀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在贵州省都匀茶场研究了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大面积诱杀茶毛虫的防治效果 ,并观察了不同浓度以及不同高度设置对诱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试验 2 0d ,诱杀成虫 42 60头 ,第1代试验 44d ,诱杀成虫 1 3 42 3头 ;防治后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数分别比对照区减少 5 3 3 3 %和60 5 3 % ;诱蛾效果以浓度为 1 5mg 枚的诱芯效果最好 ,诱盆设置高度以 90cm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3.
化学杀虫剂对不同类型棉田害虫、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丽  戈峰  刘向辉 《生态学报》2003,23(12):2631-2641
研究了化学杀虫剂对6种不同类型棉田的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防治使棉花苗期棉蚜数量下降,但不能抑制中后期棉蚜数量;除豆间棉田外,其他类型棉田化防区棉红蜘蛛和棉铃虫数量低于未防区。化学防治使各类型棉田天敌数量减少,以单作棉田天敌数量减少最明显,间套作棉田天敌数量下降幅度较小;此外,棉田不同天敌种群所受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化学防治对瓢虫、捕食蝽类的影响显著,数量下降剧烈,但蜘蛛类群下降幅度比前两者小。化学防治对棉田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的影响随棉田类型或害虫、天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5.
环境温度对马尾松毛虫发育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模拟马尾松毛虫2、3代发生区内第2代幼虫发生期温度的变化,进行了高温、常温和低温3组变温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光照条件下,3龄以前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明显不同.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在长光周处理内低温组为25.55%,常温组为55.13%,高温组为58.23%;在短光周处理内低温组为32.67%,常温组为64.67%,高温组为94.32%,说明高温是影响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高温还影响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滞育.在相同短光周条件下,幼虫孵出后20 d,高温组幼虫40%发育为5龄,而低温组和常温组全部滞育;幼虫孵出后48 d,高温组全部结茧,而低温组和常温组仍全部滞育.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在第2代幼虫孵出后20 d内如遇连续高温环境,即使在短光周条件下,幼虫也不会滞育.  相似文献   
6.
Bt毒蛋白Cry1Ac在人造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毒理及生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Bt毒素能通过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根和残株进入土壤.为评估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文模拟转基因棉的Bt毒素进入土壤的发生程度,用含不同浓度Bt毒蛋白Cry1Ac的人造土壤处理蚯蚓,测定蚯蚓存活率、重量变化及体内总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Bt毒蛋白对蚯蚓的生物量和生理水平影响均不明显,不存在急毒性和亚致死毒性影响,对蚯蚓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玲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苏丽  戈峰  刘向辉 《昆虫学报》2002,45(6):777-784
分析比较了化学防治对8种不同类型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对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及个体数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显著。但这种作用依不同类型棉田或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而异:化学防治对套作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较小,而对单作棉田和豆间棉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较大;晚播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群落较早播棉田受化学防治的影响更大;化学防治对免耕棉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更大,非免耕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受其干扰较小;春套棉边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与其它棉田类型相比,受化学防治的影响较少;棉花害虫在棉花生育前期对化学防治较棉花生育后期敏感,而捕食性天敌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对化学防治敏感。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其发育历期缩短,死亡率降低,幼虫及蛹(雌、雄)重增加,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提高;且其幼虫的代谢量(取食量与排泄量)更大,对食物的利用与消耗的各项指标均高。取食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同一种松树(马尾松或湿地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以取食纯林松针的幼虫生长发育更快,死亡率更低,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更高,对食物的利用、转化和消耗率更强。混交林中的松针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Bt棉已在我国种植广泛。而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会进一步改变植物的化学成分,从而通过凋落物可能会引起土壤动物(甲螨)种群数量的变化。【方法】本文应用开顶式气室(OTC),研究了CO2和O3浓度升高下转Bt棉花凋落物对土壤甲螨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取样时间对甲螨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甲螨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的采样中。CO2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显著降低了甲螨的种群数量。O3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降低了常规棉凋落物中的甲螨种群数量,对转Bt作物凋落物中甲螨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对土壤甲螨作用不同,其中CO2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而O3浓度升高作用较小。转Bt作物可以缓冲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通过作物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甲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