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啮小蜂视觉和触角在交配中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啮小蜂Tetrasichus,sp.视觉和触角在交配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视觉对雄蜂起重要作用,对雌蜂作用则不显著;触角在啮小蜂求偶识别和接受中起重要的作用,雄蜂柄节具有一分泌小孔,求偶的雄蜂遇到雌蜂后柄节能分泌大量的膏状渗出物,雌蜂是靠接触雄蜂触角来识别和接受雄蜂。  相似文献   
2.
松毛虫赤眼蜂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中,调查了松毛虫赤眼蜂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与一些因子的关系。嗅觉试验表明,马尾松毛虫雌蛾翅膀的气味对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无直接关系。来自寄主植物马尾松针的气味能刺激雄蜂加强在气味区的搜索活动;但仅有松针气味尚不能明显地将雄蜂滞留在气味区内。同种雌蜂的气味对雄蜂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雄蜂的滞留亦无明显的影响。当松针加上雌峰时,气味区滞留的雄蜂头数即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寄主植物和雌蜂气味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赤眼蜂雄峰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中,调查了松毛虫赤眼蜂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与一些因子的关系.嗅觉试验表明,马尾松毛虫雌蛾翅膀的气味对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行为无直接关系.来自寄主植物马尾松针(186mg)的气味能刺激雄蜂加强在气味区的搜索活动,但仅有松针气味尚不能明显地将雄蜂滞留在气味区内。同种雌蜂(N=20头)的气味对雄蜂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雄蜂的滞留亦无明显的影响,当松针(186mg)加上雌蜂(N=20头)时,气味区滞留的雄蜂头数即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奇主植物和雌蜂气味的共同作用是雄蜂寄主栖息地定向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邱中良  邱鸿贵 《昆虫天敌》1990,12(3):116-121
本文描述了群聚寄主卵和间隔分布的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分配的影响。单头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明显少於单粒寄主卵时的子蜂数,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随着寄主卵群的卵数增加而增加。表明,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能减少在每粒寄主卵中所分配的子蜂数,而增加寄生的寄主卵数目。密度制约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卵数目的因素。在分散的寄主卵中,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随着卵粒间距离增加而增加,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并没有明显地随着寄主卵粒间的距离大小而改变。可见,在分散寄主卵中,雌蜂的生殖力则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数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啮小蜂Tetrastichus 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 of urnacalis Gueno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4小时,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相似文献   
7.
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啮小蜂Tetrastichus sp.是一种群聚性蛹的内寄生蜂,主要寄生于茶长卷叶蛾的蛹。在实验室中,它还能寄生蓖麻蚕、粘虫、亚洲玉米螟、棉褐带卷蛾和家蝇等寄主蛹。在小环境中,啮小蜂雌蜂搜寻大蛹(粘虫)花费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寻找小蛹(棉褐带卷蛾)所花费的时间。雌蜂多戮从寄主的腹部爬上蛹,其次为胸部和头部。88%的雌蜂产卵管插入蛹的位置与上蛹的部位一致。蜂龄(2-6天龄)对雌蜂接受寄主的行为无明显影响。雌蜂对寄主蛹龄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第7天龄粘虫蛹中产的子蜂数明显减少,对第9天龄的粘虫蛹雌蜂虽作刺探,但未见寄生。随着寄主密度增加,平均每雌寄生的蛹数和产的子蜂数均相应增加,而寄主蛹的寄生率却逐渐下降。随着雌蜂密度增加,寄主蛹的寄生率和平均每头寄生蛹中的子蜂数相应提高,但平均每雌产的子蜂数则逐渐减少。雌蜂在寄生(平均1.74±5.05分.秒)和未寄生(平均2.90±6.50分.秒)寄主中产卵管插入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寄生(平均每蛹为182.20± 85.06头)和未寄生(平均为87.80±69.50头)寄主中产的子蜂数则有明显差异(P<0.02)。表明啮小蜂雌蜂对已寄生寄主蛹无明显的辩别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