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研究了春、秋整地对吉林省西部农田风蚀、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西部地区春季的大风天气和很少的降水量,春天整地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风蚀加剧;对比春整地,秋整地的苗床土壤可风蚀率和风蚀数量都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温度略低.因此,在该地区应以秋整地代替春整地;如果不能进行秋整地,春整地也要延迟到4月25日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是生态脆弱区,以雨养农业为主,作物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利用5个气象站近半个世纪的逐日气温与降水资料,使用墨西哥帽函数(MHF)小波、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研究了生长季内气候变化及温水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的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暖干与冷湿气候交替出现.生长季≥10℃积温的上升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增加幅度为每10年72℃;降水的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全年降水和生长季降水变化为每10年-17.2 mm和-13.7 mm.≥10℃的初终日有明显的提前和滞后性.≥10℃积温充足,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8%.生长季降水分配极不均衡,雨热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化理解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问题,研究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据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和指示植物划分了生态土地类别。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类型可划分为低台地、极高平原、高平原等6类,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农田等9类,生态土地类别划分为甜土地类、盐碱地类、水湿地类和沙土地类,论述了各生态土地类别的生态问题及管理对策,讨论并间接证明了盐碱地形成的离子积累理论。图3,表7,参27。  相似文献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松辽流域水资源虽然较西北、华北地区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用效益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问题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水资源承载力较低.为了保证松辽流域水资源安全应明确缺水类型,对资源性缺水地区努力做到以供定需,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并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对管理型、设施型、水质型缺水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控制水资源的污染;要特别重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完善的水市场;加强全流域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全球变化下的水安全研究.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随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实施,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整治已变得非常迫切.根据分区的原则、依据和选择的指标体系,利用GIS手段对吉林省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敏感性进行了分区研究,并对各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整治对策,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生态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 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北东部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生态气候学指标.计算了长白山不同坡向不同高度的温度效率指数,确定了长白山不同坡向各植被垂直带的温度效率指数及分布高度.研究表明,桑斯威特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下半干旱区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以及M-K检验法对吉林省西部5个站点的1953年以来的相对湿度、气温、降水和风速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相对湿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次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次小值出现在10月.夏、秋季的相对湿度较大,而春、冬季的相对湿度较小.近5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及春、夏、秋、冬四季的相对湿度在波动中下降,下降趋势不显著;但是9月和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下降显著.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降水,风速也起一定的作用.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和风速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不影响玉米籽实产量的前提下,探讨了提前利用玉米秸秆青绿叶片的可行性.在大田玉米处于开花期和抽丝期的3个可辨识的阶段,对玉米穗位下叶片进行了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结果表明:去叶时间对产量影响显著,去叶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并且没有互作效应.在抽丝期雌穗花丝可见2~3cm时从穗位下去叶,去叶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特别是留8个叶片的处理与不去叶的处理产量对比差异不显著,此时去叶获得的青绿叶片其营养价值、消化率、代谢能都大于7月和8月份的羊草和收获后的干叶片.在开花后雌穗不可见时去叶,将引起严重减产.雌穗可见花丝不可见时去叶,不同处理对产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消融期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松嫩盐碱化草地消融期盐碱裸地和羊草草地土壤剖面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消融过程中,冻结层双向融化,上层消融速度快于下层,盐碱裸地消融速度快于羊草草地;强烈的水分蒸发引起表层土壤(0~20 cm)水分损失严重,引发深层盐分向上迁移,在冻结期潜在积盐的基础上,形成春季表层土壤的“爆发式”积盐.与羊草草地相比,盐碱裸地表层积盐更为强烈,盐分来源于较深的土壤剖面.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白山风灾前(1985年)和风灾后(1987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1986年台风维拉在长白山西南坡森林中形成的风灾迹地,并解译出风灾迹地上风灾前的植被类型;利用长白山DEM数据,提取风灾迹地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形因子数据,分析了风灾迹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长白山风灾迹地形成格局与地形因子和植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坡度是最主要的致灾因子,风灾迹地大部分位于15°以下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占总面积的75.03%.(2)海拔的影响也较强烈,风灾迹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350~1 700m的范围内,占总面积的67.84%.(3)温带森林类型的影响不大,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和岳桦林中均有风灾迹地分布.不同林型的抗风性能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岳桦林常绿针叶林.(4)局地坡向的作用最弱,在迎风坡的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风灾迹地占比略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3.35%,12.11%,17.24%.因此,在强风干扰下温带山地森林区的主要致灾因子为坡度和海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