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经典热力学分析方法的不足,根据热变换器的功能、投资等方面的特点,按照内可逆联合卡诺循环模型,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方法,导出了吸收式热变换器比供热率与操作参数、比供热率与热力学性能系数的优化关系,从而使优化结果兼顾了系统用能的合理性和与总传热面积相关的反映设备投资回报的经济性指标,对实际热变换器的优化和设计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被作为国家干部来对待,实行计划调配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高校用人制度的重大改革,聘任制的实施为高校和教职工双方都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会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教职工队伍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现就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以及聘后管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用FLAC3D分析软件模拟基坑分步开挖,获得影响管线损伤的若干指标,然后运用综合模糊评判的方法和采用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得出每层开挖后管线损伤级别,并对该工程地下管线是否发生损伤泄露做出评判,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供能系统直接面向用户,满足用户冷、热、电等多种能源需求,具有高效、环保、可靠、经济等特点。分布式供能系统与电网等集中式供能系统的互补是未来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微型、小型动力技术,中低温余热转换和利用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是实现系统大幅度节能最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应当遵循能的综合梯级利用,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综合互补,以及全工况系统集成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用考虑收缩、徐变和交接面滑移后的组合梁长期挠度计算方法对实际工程中的两根典型组合梁进行了长期挠度计算,并将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LAC3D应用于组合梁的滑移面模拟,对计算数据、现场实测数据及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实测及计算结果均表明,用现行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将使组合梁的长期挠度计算值偏小,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计算组合梁的长期挠度.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组合梁在设计及施工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大庆油田室内配方和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软件(GCOMP)三元复合驱(ASP)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优化设计了北一区断西矿场试验的最佳注入程序及段塞大小。结果表明:提高ASP体系粘度、增注低浓度表面活性剂ASP副段塞、采用聚合物前置段塞和聚合物梯度式后续段塞的优化,采收率(OOIP)比未优化时的20%OOIP提高到30%OOIP。说明,大庆油田应高度重视ASP驱的注入方式和段塞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ASP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该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类型、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群落按演替过程可划分为草地、灌丛、落叶松林、杨桦林、春榆水曲柳林、胡桃楸林、椴树槭树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等9种群落类型;有维管束植物205种,分属68科142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裸子植物3科7属8种,被子植物59科129属189种;优势生活型主要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明显,随着演替的进展,草本植物多样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乔木植物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灌木植物从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到灌丛植物群落阶段多样性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后随着演替的进展,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后期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从植物中提取的植酸作金属缓蚀剂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了植酸对Q235钢在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失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植酸对Q235钢的缓蚀效果明显不同,在酸性条件下植酸加速Q235钢的腐蚀,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植酸对Q235钢的腐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aCl溶液中植酸对Q235钢缓蚀效率随植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植酸浓度达0.5%以上时,缓蚀效率高达90%以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植酸处理后的Q235钢表面生成膜在不同pH下明显不同,碱性条件下的生成膜明显好于酸性条件下的生成膜.  相似文献   
10.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层移动对于周围的地下管线带来了不利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或试验研究的内容多以考虑个别因素为主,比如说偏重于损伤规律分析以及试验验证,缺乏多因素下地下管线变形损伤的影响因子综合评判分析研究。该文采用正交试验法科学的综合考虑了基坑开挖对地下管道变形所涉及的管线埋深、管线与基坑的水平距离、地下水深度、管线材质和管线直径,从而可以更加准确有效的评估基坑开挖对管道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