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眼科学临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对两个相同专业、相同年级的班由同一组教师教授,A班为先上完理论课再见习,B班为理论与见习穿插进行,比较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对眼科学的兴趣、对眼科学教学的评价和考试的成绩。结果B班的学生对眼科学的兴趣、对眼科学教学的评价和考试的成绩都要优于A班。结论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穿插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师能更好地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较好地运采用PBL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的设计。方法观察3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5d、6月、12月的术后眼位。结果术后5d正位率87.5%,轻度欠矫3.12%,轻度过矫9.37%,无明显欠矫及过矫。术后6月正位率78.12%,较度欠矫125%,轻度过矫6.25%,明显欠矫3.12%,无明显过矫。术后12月,正位率71.87%,轻度欠矫18.75%,轻度过矫患者全部转为正位眼,明显欠矫9.37%,无明显过矫。结论年龄过小(低于4岁)及术后欠矫的患者容易出现回退,术后适度过矫的患者远期正位率高,合理的手术时机,详细的术前检查及精心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40只眼的难治性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形态,随访6~24月。结果11只眼术后视力提高,术后早期(1~5d)Ⅱ度浅前房发生率7.5%,3~5d后前房逐渐恢复。出院时40只眼眼压为6~14mmHg,平均(9±2)mmHg;术后6月,40只眼平均眼压(13±2)mmHg,36只眼压处于12~17mmHg之间。随访1年,功能性滤过泡占95%(38/40)。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核大小的测量及ECCE切口大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测量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述摘出的Ⅱ~Ⅴ级晶状体核的大小,探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切口的长度。方法将摘出的晶状体核按颜色分为Ⅱ~Ⅴ,测量各级核的直径、厚度、前面弧长、后面弧长。结果106个晶体核平均直径6.81mm,厚度3.47mm,前面弧长7.28mm,后面弧长8.04mm,Ⅱ~Ⅴ级核各数值依次增加。结论Ⅱ~Ⅴ级核的大小依次增大,手术切口的长度要与核的后面弧长相当,Ⅱ、Ⅲ、Ⅳ、Ⅴ级核推荐平均切口弦长分别为7、8、9、10m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0例(20眼)在术前用三面镜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放出视网膜下液做硅胶填压及环扎带,最后顶起硅胶填压块证实裂孔位于的膜嵴前坡上,如眼压过低,则玻璃体腔力注入空气或C3F8,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玻璃体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随访1—6月,术后视网膜裂孔均闭,完全复位20眼,视力提高20眼,矫正视力〈0.3者6眼,≥0.3者14眼,视网膜下液延缓吸收3眼,7d后完全吸收。冷凝反应:0级2眼,Ⅰ级6眼,Ⅱ级11眼,Ⅲ级1眼。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手术野清晰,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