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轩岗矿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与MOD17A3H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分析了2000—2015年轩岗矿区植被数量与植被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轩岗矿区植被区域面积减少了7 090.3hm~2,耕地净减少3 959.9hm~2,林地净减少1 646.8hm~2,草地净减少1 538.8hm~2,灌木净增加55.1hm~2,工矿用地面积增加7 050.4hm~2;轩岗矿区植被生产力呈减小趋势,2006年之前植被生产力急剧减小,2006年之后植被生产力不显著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收集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分布信息,选取数字地貌因子、地下采煤区范围、地质构造与岩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因子,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在地貌特征上主要发育于1 000~1 300 m高程位、5°~15°坡度区间,东北向分布最多,西北向分布最少;灾害点距地质构造越远,受其控制越弱,灾害点空间走向上呈带状分布,与地质构造走向呈现较强吻合度,而中厚层具泥化夹层软硬相间砂页岩夹煤层岩组是地质灾害的高发育区;植被密集区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区;地下采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占到研究区总灾害点数量的一半。因此,地下采煤扰动影响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成因,但地质灾害发育同时受东西向线状地质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3.
4.
针对遥感图像的几何精度纠正,通过仿真实验,以含有不同观测值数量和粗差数量及不同粗差大小的几何精纠正为例,比较了13种常用稳健估计方法消除或减弱粗差的能力。仿真实验说明L1法和German-McClure法是遥感图像几何精纠正中相对更为有效的稳健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煤矿巷道设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煤矿数字成图与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基于VC 平台开发出适用于煤矿巷道断面设计和交岔点设计的煤矿巷道设计系统。通过本系统,煤矿设计人员只需要输入必要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绘制出相应的巷道断面图和交岔点图,并通过煤矿数字成图与管理系统打印出图。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煤矿专业制图软件应运而生。但是,在生产单位,主要采用的依然是AutoCAD。对比各软件在矿图制作中的优缺点。我们尝试使用CordDraw的二次开发功能来绘制矿图。文章主要研究了CorelDraw在煤矿制图中的可行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矿井导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及建库方法,总结了井下导线的基本类型,然后针对井下特有的一种导线类型——闭合支导线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计算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计算精度能够满足矿井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GPS技术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测领域的趋势和矿区变形监测的特点,采用VC .NET为开发工具,以Access为基本的数据库系统,开发了具有数据管理、坐标系统管理、平差计算、图形管理和变形分析功能的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EasyGPSDMS)。本文主要以周期性重复测量模式和静态数据处理方法作为设计思想,以数据库管理与结构体共同作为数据的组织形式,对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具体功能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多幅具有重叠区域的图像按照特征匹配原理,通过选取图像配准区域,极大地缩短了图像匹配的时间,并很好的兼顾了图像的几何精度来实现图像镶嵌。镶嵌过程中,对相邻图像色调差异也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多边形窗口的矢量图形裁剪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原有图形裁剪算法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改进后的多边形窗口内点、线、面目标的裁剪算法。其中,点目标的裁剪采用射线交叉法。线目标的裁剪是通过计算被裁剪线段和多边形各边真实交点之间各子线段的中点来判断是否对它们实施裁剪。在点、线裁剪的基础上实现了面目标的裁剪。该算法能快速、正确地得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