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立了一套酮苯脱蜡连续化中试装置,该装置吸收并采纳了工业实际情况.包括结晶系统、过滤系统、溶剂回收系统、冷冻系统以及仪表显示和控制系统.运用该装置对阿曼减三和阿曼减四精制油进行脱蜡试验研究,探讨脱蜡过程中溶剂加入位置、溶剂混合比和溶剂/油料稀释比对脱蜡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装置运行平稳.所获得的石蜡晶体以片状为主.所得到的脱蜡油的倾点和收率数据具有规律性和合理性.该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利用该套装置对油料脱蜡进行系统研究以指导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稳态操作下的万吨级聚丙烯环管反应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国内上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Spheripol工艺聚丙烯生产技术及其反应器特点。基于丙烯聚合反应机理选定了合成聚丙烯的动力学方程,并判定了环管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反应器在稳态操作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矩方法建立了电化学调控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lectrochemically med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eATRP)的动力学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分析了eATRP与普通ATRP之间区别,并预测了过电位、催化剂浓度和引发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过电位的增大对聚合反应速率促进明显,但聚合物分散指数不变;增大催化剂浓度可以提高聚合反应速率,同时降低PDI。当催化剂浓度低至30ppm时,聚合物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在反应时间内不能达到稳定且高达1.2以上;引发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应的诱导期长短上,当引发剂与单体浓度比下降至0.5:300时,诱导期从200s迅速增大到400s左右。  相似文献   
4.
稳态操作下万吨级聚丙烯环管反应器模型的考核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工业聚丙烯环管反应器模型以及由该模型确定各动力学参数在反应器内的分布对优化与控制聚丙烯的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基于作所建立的稳态操作条件下聚丙烯环管反应器模型.以福建炼油公司聚丙烯分厂环管反应器为具体模型对象.采用四阶Runge-Kutta算法对该模型方程进行了求解.并给出了模型求解的关键输入参数.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反应器内动力学参数分布均匀.模型结果与定性分析吻合;同时.对提高进料质量流量以达到提高产量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也能满足现场情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催化剂浓度、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APAEDMS)本体共聚速率的影响.同时.对聚合速率与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非线性拟合.研究表明:聚合反应为1.5级;D4/APAEDMS的本体共聚机理为一伴有逐步聚合特征的阴离子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6.
在含26根烛式过滤器的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内,甲醛与乙炔会发生多种副反应,生成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且会导致过滤器堵塞,影响反应器长周期运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和原位红外光谱仪(in-situ IR)等对炔醛法合成1,4-丁炔二醇生产反应器内堵塞物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生成堵塞物的催化反应网络并通过实验验证影响该网络的显著因素.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堵塞物由无机物(w=39.4%)和有机物(w=60.6%)组成,无机物为破碎催化剂颗粒,有机物为乙炔和含氧中间体的共聚物.相较于新鲜催化剂,堵塞物中破碎催化剂在宏观形貌和微观组成上发生变化,其中的活性成分Cu2+转化为Cu0,并伴随着其他成分的流失,Bi成分显著流失.聚乙炔由乙炔在Cu0上发生自聚形成,含氧聚合物为甲醛与乙炔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的中间体.基于堵塞物的组成分析与Cu物种的演变,提出1,4-丁炔二醇生产反应器内可能的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