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致密金属在理想轧制条件下.摩擦系数可由下式确定:μ=α/2[1-(4S_nh/Δh)~(1/2) ]~(-1) ,α是临界咬入角,S_n 是由实验测定的前滑值。Δh 为轧制压下量。本文根据有孔金属变形质量不变的原理,对上式进行修正,得到计算摩擦系数的新公式:μ=α/2[1-(4(S_n+1-K)h/KΔh)~(1/2) ]~(-1) ,K 是考虑:致密化的修正系数,它等于有孔金属轧制时,对应中性角的板坯密度与轧制带材的最终密度之比。该式也适用于致密金属轧制(K=1) ,因而是一个普遍公式。实验测定铜粉烧结坯冷轧的前滑值是随轧制板坯的原始密度增大而增大;按上式计算的摩擦系数则随轧带的密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用氢还原Ag_2WO_4制得的Ag-W复合粉烧结的Ag-W电接触合金由于晶粒细和成分均匀,能提高合金的抗熔焊性和电腐蚀性能。本文研究了Ag_2WO_4-Ag_2CO_3共沉淀的生成条件及还原工艺对所得Ag-W复合粉性能的影响,证明:AgNO_3溶液的pH值和共沉淀时Na_2CO_3的加入量影响共沉淀料的Ag含量;反应温度,特别是二阶段还原的温度和时间决定了复合粉的费氏平均粒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烧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简要评述。有理由将烧结研究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重点论述了烧结理论的创立及其现在的发展。详细描述和讨论了有关烧结过程物质迁移机构的各种研究工作,它们包括粘性流动,蒸发凝聚,体积、表面和晶介扩散以及塑性流动。然而,修正过的一些烧结理论是论述那些称作联合烧结机构的,其中特别报导了黄培云提出的综合作用理论。考虑了烧结的发生是扩散、流动和物理一化学反应的联合作用,能导出一个lnln dm=d0/dm-d对1/T的线性方程,其中d0和dm是烧结开始和终了时粉末压制试样的密度,d是在给定时间和绝对温度T经过等温烧结后的瞬时密度。  相似文献   
4.
化学共沉淀-氢还原法可用来制取满足合金成分要求的Ag-W复合份。本文研究了含Ag的Ag_2WO_4的氢还原过程,证明了第二阶段还原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复合粉平均粒度和还原程度的主要工艺因素。讨论了共沉淀中钨酸银在氢还原过程中的相变途径及其与还原工艺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粉末复合Ag-Cu双金属界面层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变化;提出了一种烧结的扩散模型并运用非稳定态扩散第二定律计算了扩散合金层的厚度,同显微硬度测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的90W-Ni-Cu重合金复合粉具有粒度细、成形性好,成分均匀的优点.本文研究了共沉淀条件对复合粉性能的影响及复合粉还原的相变过程;对制得的合金进行了断口形貌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共沉淀粉可以降低合金的烧结温度,改善合金成分的均匀性,提高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粉末预成形件锻造的屈服条件并引进摩擦系数,导出粉末烧结坯轧制密度与压缩应变的关系满足微分方程[1/(1 2μ)-0.5ρ~(1.92)/(1-ρ~(1.92))ρ]dρ=-dε_3。在规定的摩擦系数μ和原始板坯密度ρ_0的条件下,用上式的数值积分解可描述轧件密度ρ与应变的关系。讨论了μ和ρ_0对密度-应变曲线的影响和压缩变形与延伸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