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6篇
自然科学   6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pH7.02,25℃下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对CTAB胶束催化PNPP,PNPA水解的影响。用胶束催化的相分离模型定量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β-环糊精或β-环糊精与CTAB的复合物都不参与胶束的形成,也不影响胶束的聚集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热导式量热计的理论基础——Tian′s方程,将时间作为已知参量,提出了一种新的热谱数据解析方法——简单级数反应的热谱面积比法.应用该法研究了几种简单反应的热动力学,实验结果验证了热谱面积比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5℃时,铜离子与二胺类配体DMEA和DMPA(DMEA为N,N-二甲基乙二胺,DMPA为N,N-二甲基-1,3-丙二胺)形成的配合物对PNPA(对硝基苯酚乙酸酯)催化水解的动力学,并通过了胶束催化的二元复合物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处理,结果表明,铜离子与不同的二胺类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在CTAB胱束溶液中对PNPA的催化水解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效果,而催化的机理则可能是由于与铜离子配位的水分子去质子化以后形成的亲核体对PNPA进行亲核进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开展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DSB)与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磺酸钠(AOT)复配体系研究, 发现在某些配比下能自发形成囊泡, 并用负染色法TEM、冷冻蚀刻TEM、量热、动态光散射等方法进行表征. NaCl的加入可以促进囊泡的形成, 并得到了分散度小于0.1的单分散的囊泡, 这种现象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 同时开展该体系囊泡形成过程的量热研究, 发现单分散体系的热效应最大. 最后从表面活性剂分子排列参数、结构、构象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囊泡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特征参量法     
通过对热动力学体系特征参量——冷却常数的测定,建立了等浓度和不等浓度二级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法——特征参量法.应用该法研究了环氧氯丙烷与碘化钾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为7.02)的开环反应,苄基氯与氢氧化钠在体积分数80%二甲亚砜-水混合溶剂中的取代反应,苯甲酸乙酯在质量分数50%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皂化反应,丙酸乙酯在质量分数85%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皂化反应的热动力学,各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结果同文献值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由双核铜配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金属胶束催化PNPP水解的动力学和机理。提出了含两个水分子的双核铜配合物催化PNPP水解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金属胶束催化PNPP水解是分子内反应;两个铜离子在催化PNPP水解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由草酰胺桥联双核铜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金属胶束在催化PNPP水解中表现出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金属盐作用下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电导法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Cu(Ⅱ),Zn(Ⅱ),Co(Ⅱ),Ni(Ⅱ),La(Ⅱ)和Fe(Ⅲ)对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并推导了一系列表达金属离子浓度和表面活性剂SDS及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SDS和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些现象可以用反离子效应和熵驱动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利用界面电泳的方法对聚丙烯酸酯乳 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依赖于其内在结构,因含量、pH值和交联剂含量,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用电荷密度及表面积的改变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导出了一级反应热谱曲线的t时峰高与t前峰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级反应速度常数、量热计冷却常数和总峰面积以无量纲参数为变量的数学表达式.还建立了用曲线拟合法求无量纲参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已知反应速度常数的三个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0.
热导式自动量热计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按照Tian—Calvet量热计的基本原理,研制了一台“热导式自动量热计”.本文报导仪器的详细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用电能标定了量热计的“热量常数”K和“时间常数”τ:K=Q/A=W/△_0=(1.887±0.003)×10~(-3)卡/毫米~2τ=A/△_0=6.30±0.01分测试的结果证明,量热计的性能完全符合Tian氏方程的要求.由此可见,量热计的设计是正确的,结构是合理的,能够正常工作.3.量热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于10卡左右的热量,相应的峰面积约为5000平方毫米;0.01卡/秒左右的放热速度,相应的峰高约为60毫米.这样大的峰高和峰面积是可以准确测定的.测定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5%.4.测定了CO_2在KOH溶液中的克分子吸收热Q_p=27.0±0.3千卡/克分子,测定值的标准误差约为1%,并与文献值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