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自然科学   19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两品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剑叶含氮量、单叶及群体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均高于低氮处理,下降速度也比低氮处理慢.这可能是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强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株内茎间差异明显,株内茎的次数分布呈正态分布,研究群体穗颈维管束时,可取中等株内中等茎为样本,株内各茎的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和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比值都表现亚种特性,中等茎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利用前景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60年代初殷宏章等在稻麦群体研究中曾注意到穗对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指出小麦穗直立遮光面积小,而且有利自身的光合作用,水稻灌浆中后期消光系数升高可能与穗逐渐弯垂有关。后来有报道支持上述观点,但也有人认为穗弯曲,剑叶伸出穗层以上可避免穗对群体光能利用的不利影响。过去生产上的品种都是弯穗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研究。80年代初育成的著名高产品种辽粳5号,在株型上的重要特点是穗象小麦一样直到成熟都保持直立状态。辽粳5号的产量潜力高是否与穗直立有关?穗的直立性问题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其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具体研究很少。水稻穗本身的光合能力远低于小麦,可视为非同化器官,因此穗可能是通过群体生态环境影响群体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进而影响产量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物炭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在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与重要作用。认为生物炭在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固碳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以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基础的生物炭研究发展方向、建议和产业化开发与应用的技术途径。为推动生物炭工程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条件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SA:中优早8号/丰锦、RILS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亚种特性和经济性状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交后代的亚种特性和经济性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和构成性状的影响因群体和性状而异,RILSA群体在四川和辽宁都呈偏粳分布,RILSB群体在辽宁接近正态分布,在四川呈偏粳分布,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与辽宁相比,四川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因而产量极显著下降,而穗粒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和构成性状与产量和经济性状有正相关的趋势,据此进行人工选择可能是北方稻区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仍然基本保持粳亚种特性的重要原因.此外,还讨论了籼粳分化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茎蘖、叶片、根系等3个方面,对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未来水稻株型研究的4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单产经历了由矮化育种和杂交稻带来的两次飞跃以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研究表明,以籼粳稻亚种间强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正孕育着单产水平的第3次突破。基本理论与技术路线是增加生物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利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优化性状组配使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按照这一理论与技术路线,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并育成了单产12~13 t/hm2的超级稻。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沈农265号和铁粳4号,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物质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氮水平下,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号显示出本身的优势,经济产量高于弯穗型品种铁粳4号,而低氮条件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水稻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及育种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以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秕粒率、受精粒重、饱粒重、籽粒充实度、饱粒密度等8项性状的耐热指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综合成3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再运用隶属函数值法求出每一品种耐热性的综合评价值,可较为全面、准确地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耐热性强的品种高温胁迫后,剑叶的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表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存在一个活性氧的伤害机理。50℃热致死时间所表示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可作为今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育种中适合单株选择鉴定的简便、准确的生理指标。采用生理育种途径,已育成了3个耐高温逼熟的优质、高产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田间低磷胁迫对沈农265和辽粳294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典型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和直立穗型品种辽粳294为试材,研究田间低磷胁迫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低磷胁迫使两个水稻品种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都下降,其中沈农265下降幅度较小.同时田间低磷使沈农265的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着粒密度下降;辽粳294则表现为穗长增加,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田间低磷使辽粳294分蘖减少较多所致;沈农265的综合耐低磷力属于一级指标,辽粳294属于二级指标,表明沈农265耐低磷力较强,辽粳294为中等耐低磷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