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5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利用南极中山站大气监测站2008 年全年地面臭氧连续观测资料, 分析了地面臭氧的季节 变化特征和本底浓度与风的关系. 结果显示, 来自于站区方向的风向频率很低, 仅占数据样本的 2%, 盛行风(偏东风)频率为79.2%, 表明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监测数据基本未受站区污染影响; 监测数据具有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本底特征. 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季节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冬季高 夏季低, 年平均浓度为25.0 nmol mol-1; 峰值出现在7 月, 月平均浓度为34.4 nmol mol-1; 谷值在 12 月, 月平均浓度为12.3 nmol mol-1; 此结果与南极大陆其他沿海站点观测相似. 地面臭氧浓度 与紫外辐射(UVB)呈显著的负相关, 且极夜期间地面臭氧浓度比极昼期间高1~2 倍, 说明在南极 光化学作用对臭氧的破坏占主导地位. 对中山站臭氧损耗事件的个例分析表明, 臭氧损耗事件的 发生与低温和站区北部海冰上的溴化物浓度高值区有密切相关, 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臭 氧损耗事件是由BrO 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山中段(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和远东绒布冰川, 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的冰芯积累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急剧减小, 与北半球低纬地区(5°~35°N)和印度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 而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 西昆仑古里雅冰帽和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芯积累量在相同时段内有增加的趋势, 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35°~70°N)降水变化趋势一致.相比而言, 冰芯积累量变化幅度更为显著, 表明高海拔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异常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北半球气候系统和亚非夏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印度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度夏季风降水是南亚气候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这一领域中的以下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1)长期以来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变化;(2)印度夏季风降水中的周期性;(3)印度夏季风降水与ENSO、陆地表面温度距平、对流层温度距平、欧亚/喜马拉雅积雪等重要气候参数的相互关系.最后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降雪和雪坑样品的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8年 8 ,9月份和 1999年 6月份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采集了一批新降雪和雪坑样品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δ1 8O)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表现为夏季风降水中 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都很低 ,而非夏季风降水中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显著升高 ,反映了不同的水汽来源和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书贵  秦大河  姚檀栋  张东启  陈拓 《科学通报》2002,47(20):1588-1591
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中段(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和远东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的冰芯积累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急剧减小,与北半球低纬地区(5°~35°N)和印度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而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西昆仑古里雅冰帽和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芯积累量在相同时段内有增加的趋势,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35°~70°N)降水变化趋势一致.相比而言,冰芯积累量变化幅度更为显著,表明高海拔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异常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北半球气候系统和亚非夏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