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尿素和硝酸铅为原料,分别以聚乙二醇2000( PEG2000),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通过控制反应温度,采取化学沉淀法合成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 CO3)2(OH)2).样品结构经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 IR)表征.结果表明:当PbCO3在95℃,Pb3(CO3)2 (OH)2在105℃下,反应5h,溶液pH值在5.5以上时,产率均可超过80%;MEDUSA软件模拟发现温度间接影响PbCO3和Pb3 (CO3)2 (OH)2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以FeCl3为铁源,在生物小分子L-半胱氨酸(L-Cys)、水和丙三醇的混合体系中,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L-Cys包覆的Fe3O4复合纳米粒子Fe3O4/L-Cy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表征Fe3O4/L-Cys复合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采用Zeta电位测量和酸...  相似文献   
3.
硅溶胶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粉催化水解工艺,以硅粉为原料,无机碱做催化剂,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的单分散二氧化硅胶体.通过考察催化剂种类、用量,硅粉投料方式及温度等对二氧化硅胶体的粒径和性质的影响,探索制备此类硅溶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用硅粉催化水解法制得的二氧化硅胶体呈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在一次性投料、投料温度为85℃,碱性pH值,制备的二氧化硅胶体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链长黄原酸钾的制备和提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接合成法制备乙基、丁基、辛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黄原酸盐,通过丙酮-石油醚溶解、重结晶法提纯.产品纯度除十六烷基黄原酸盐为92.7%外,其他各种长链的黄原酸盐均可达到99%以上.利用各种黄原酸盐为前驱体分别成功地制备出硫化镉和硫化锌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分解乙基黄药法对氧化锌表面硫化,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酸碱滴定对硫化前后的氧化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在250 ℃时,吸附乙基黄药的氧化锌形成表面包覆ZnS的ZnO/ZnS复合结构;Medusa软件模拟反应显示,以Na2S为硫源的硫化反应自由能ΔG=-64.19 kJ/mo...  相似文献   
6.
研究4种样品(ZnO、表面硫化的氧化锌(ZnO/ZnS)、ZnS和ZnO/ZnS再氧化)的表面电性和吸附黄原酸益的性质,得出4种样品表面的Zeta电位负值的大小顺序为ZnO/ZnS >ZnS >ZnO/ZnS再氧化>ZnO;ZnO/ZnS再氧化样品,在pH=7时对丁基黄药和辛基黄药的吸附率均在90%以上,这表明:适度再氧化可改善表面硫化氧化锌对黄药的吸附性能,推测原因为表面元素硫的生成所致;根据模拟软件MEDUSA给出溶液含硫组分分布结果,得出在标准氢电位(ESHE)为0~0.2V时,单质硫是优势组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均匀沉淀-煅烧法制备纳米PbO,利用氮气吸附等温线(BET)、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表征;MEDUSA软件模拟Pb-O-H2O体系中不同组分的分布情况;用酸碱滴定技术考察纳米PbO表面的酸碱性质。结果表明,所制PbO样品的粒径在80 nm左右,其悬浮液的缓冲能力随着PbO加入量的增多明显增强,样品表面在水溶液中有非常明显的酸碱性质。经Zeta电位测定氧化铅零电点出现时,pH=9.8。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残余质量浓度,考察溶液pH值、平衡时间、SDBS质量浓度对纳米Fe3O4吸附SDBS的影响,研究其对水溶液中SDBS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纳米Fe3O4对SDBS的吸附量在溶液pH值低于7.5时,随pH值降低而增加;吸附属典型的Langmu ir吸附类型,是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制备铁尖晶石MFe2O4(M=Co2+、Zn2+)纳米粒子,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铁酸钴比表面积为42.3 m2/g,铁酸锌比表面积为17.4 m2/g;丁基黄药在铁尖晶石表面的吸附行为均为多分子层吸附,符合BET吸附类型,且丁基黄药对铁酸钴表面亲和力大于铁酸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线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丁基黄药在Ag~+改性八面沸石(Ag-FAU)表面的吸附行为;在吸附过程FTIR图中,由各特征峰峰高的增加趋势,可判断丁基黄药在Ag-FAU表面的吸附量不断增加,并随时间增加而趋向于稳定;吸附结束后用超纯水和0.01 mol/L Na OH溶液均无法洗脱,可推断丁基黄药在Ag-FAU表面为稳定的化学吸附;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Ag-FAU对丁基黄药的最大吸附量为847 mg/g,每平方纳米的表面吸附8.4个黄药分子,表明Ag-FAU对丁基黄药具有很大的吸附量,并为多层吸附;根据1 190 cm~(-1)处特征峰强度变化,进行吸附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g-FAU对丁基黄药吸附行为符合拟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