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淀粉、酵母膏、pH值3种因素对菌株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得出了各菌株培养的优化比,并进一步通过实验证实在该优化配比的条件下,各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都很高,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SB同步脱氮除磷系统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利用平板分离法和PCR-DGGE技术,进行微生物种群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平板法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为棒状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莫拉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共7种,富集后细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副球菌属4种,富集后系统内细菌种类减少,与采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池富集的反硝化聚磷菌不同.采用PCR-DGGE法发现富集前以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副球菌属、紫色杆菌属、赤细菌属为主,富集后以产碱杆菌属、副球菌属、紫色杆菌属为主,副球菌属是唯一通过2种办法获得确认的反硝化聚磷菌株.采用PCR-DGGE和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研究的同步反硝化聚磷菌都以变形门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新建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启动时,不投加生物种泥,在不同时段,采用不同流量的连续进水,通过调整曝气池溶解氧来培养其活性污泥,20 d后,曝气池的污泥悬浮质量浓度(MLSS)可稳定在2 500 mg/L左右,且其活性良好,二沉池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小于60 mg/L,总磷(TP)小于1.0 mg/L.  相似文献   
4.
絮凝剂产生菌HYY-7的培养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活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鉴定为青霉,命名为 ,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命名为MBF7。该茵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培养基,适宜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培养基初始pH值为4.5~6.0,培养温度为30℃;振荡箱的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3~4d。产生的高效絮凝剂MBF7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对于实际排放的染料废水、餐厅废水和生活污水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2.5%,96.8%,90.2%。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和培养条件,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实例,并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A^2/O厌氧段中占聚磷菌总数52%的菌具有同步反硝化聚磷的生物学特性。当以NO3^- -N作电子受体进行聚磷时,其硝酸盐浓度应限制在50 mg/L以下,初始硝酸盐浓度越高,反硝化速率和缺氧聚磷速率及去除率越快,系统由聚磷转变为释磷的时间将延后。由于释/聚磷过程都需要碳源,所以,应控制进水的化学耗氧量(COD),以200 mg/L为最佳,使在释磷时有充足的碳源而在聚磷时碳源又较少。pH值对释/聚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初始pH值越高,释磷效果越好,但当pH≥8.0时,会引起磷酸盐沉积而导致磷酸根浓度降低,从而无法正确判断释磷和生物聚磷效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pH值应控制在7.0-7.5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反硝化聚磷菌的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与浓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DPB原理,以SBR反应器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各阶段的泥水混合液中微生物浓度与种群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的浓度分别增加为原来的94和75倍.第2段运行后,常规聚磷菌和部分放线菌被淘汰,污泥沉降比(SV)的变化为反应器细菌变化提供了指示作用.好氧段中硝化菌、亚硝化菌浓度明显比厌氧段的高.好氧段中亚硝化菌下降为原来的0.63倍,但硝化菌的浓度增加为最初的19.3倍.反硝化菌、聚磷菌的浓度比反硝化聚磷菌多.反硝化菌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第2段淘汰了常规的反硝化菌.反应器中有一定量的发酵菌和产乙酸菌,但无产甲烷菌.富集后聚磷菌的种类减少且集中,反硝化聚磷菌以假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主,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次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