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根据青石斑鱼仔、稚鱼形态变化划分为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背、腹棘的显著伸长是石斑鱼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背棘、腹棘长短与仔鱼全长有明显关系。背棘和腹棘比值近似1:1。仔稚鱼全长和体重两者呈幂函数相关。在整个仔、稚、幼鱼日龄生长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日龄前的仔鱼阶段,第二阶段为40日龄前的仔稚鱼阶段,第三阶段为60日龄前的稚幼鱼阶段。各生长阶段均伴随着一个危险期。导致各危险期的主要原因是(1)饵料,(2)变态,(3)自残。对策是(1)确保适时、适口饵料供应,(2)防止水质恶化和饵料营养缺乏,(3)勤分苗和充分投饵。在生长发育中,石斑鱼个体大小差异显著,导致此现象出现是因先天性和后天性二个方面造成。  相似文献   
2.
浙江帆式张网渔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艘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船从2003-2007年连续5年渔业调查资料,剖析近年浙江帆式张网渔业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帆式张网船有1 100~1 200艘,产量占浙江海洋捕捞总产量的9.43%~10.02%.作业海区在29°31'~33°30'N、122°30'~126°30'E之间海域,渔获物由小黄鱼、带鱼、鲳鱼等多种经济鱼类和甲壳类、头足类以及多种小型低值杂鱼组成.经济效益有年间波动,以2007年为最高.文章最后提出了存在问题及控制生产规模,进行网具改革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饲料条件。青石斑鱼从仔鱼-稚鱼-幼鱼的各个发育阶段均为动物食性。自初孵仔鱼至幼鱼发育过程大抵有三个饵料转换期:(1)前期仔鱼到后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卵黄、油球)到外源性营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转换期。(2)后期仔鱼末(25日龄左右、全长9毫米以上)到稚鱼期系由吃小型浮游动物到吃大型浮游动物转换期。(3)稚鱼后期、幼鱼阶段(约40日龄以后、全长20毫米以上)是向底栖饵料(鱼、虾、贝肉)转换期。用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作青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其饵料系列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体、糠虾-鱼、虾贝肉。以初孵仔鱼2~3万尾/米 ̄3、稚鱼0.1~0.2万尾/米 ̄3、幼鱼0.05万尾/米 ̄3的培苗密度,各种饵料的日投饵量范围:牡蛎受精卵和幼体1-30个/ml,轮虫0.2-18个/ml,桡足类0.1个/ml,卤虫幼体0.1-3.5个/ml,卤虫成体1-10克/米 ̄3,糠虾1-140克/米 ̄3,鱼、虾、贝肉5-122克/米 ̄3。  相似文献   
4.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5.
石斑鱼增殖放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体外挂标志牌和体内注射着色液(入墨法)方法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幼鱼(人工培育幼鱼和野生幼鱼)和野生成鱼进行标志放流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幼鱼和成鱼移动范围不大,幼鱼最长经651d、成鱼最长经48d的移动均在2n mile以内,其栖息习性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挂牌标志法只获得放流当年重捕记录,入墨法获得当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重捕记录,室内水泥池暂养标志鱼有1/3标志牌脱落,说明体外挂牌标志对石斑鱼不太适合。放流入墨法标志幼鱼各水域重捕率第一年1.4%-4.5%、第二年3.1%-13.4%、第三年0.7%。此标志法对研究群体生长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对浙江近海石斑鱼资源动态逐年监测,结合历史资料,阐述了该海域石斑鱼资源现状及利用程度,在阐述和分析其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讨论了资源问题。针对近年其资源已呈下降趋势,提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1995年-1997年三年帆张网周年渔获物样品110批、分析样品重量595.141kg,生物学测定带鱼、小黄鱼、鲳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共7387尾,统计了71航次、1654次有效网次总渔获全为575263.2kg的渔捞记录。对三年间监测船在29°30'-34'N、122°30'E以东海域所得渔获物组成和主要经济种类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监测结果表明:三年间,帆张网渔业资源结构以1995年较好,1997年次之、1996年较差。主要经济种类一带鱼资源状况1995年较好,1996年处在低水平状态,1997年资源稍好转,幼带鱼生长较快,渔获群体组成明显大于1996年与1995年相近。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浙北海域青石斑鱼的资源,探索这一名贵鱼类的增养殖途径,我们于1980-1981年间,对青石斑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青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性变鱼类;因其各时相卵母细胞发育为非同步性,属分批产卵类型。性成熟周期为一年一次。浙北青石斑鱼的卵巢自8~9月至翌年4月均处于I期,并以I期越冬,其卵母细胞的发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20℃左右时即进入产卵期,而盛期一般在23-24℃左右,由于水温的年间差,产卵期也相应变动,一般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盛期。  相似文献   
9.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深水流网渔业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3°30′N、128°30′E以西一带海域作业的流网渔船累计76个航次,共1 661 197张网片所捕获的941 144kg渔获物分鱼种渔捞记录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深水流网渔业资源状况.经查明,其渔获物种类较多,鱼类有65种,优势种类为方头鱼Branchiostegidae、白姑鱼Argyrosonus argentat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三者共占总渔获量的70.1%,其出现频率在87.5%~100%之间,其它种类比重不大,或仅交替出现.该作业平均网产56.92 kg/100片网片,渔获量月变化明显,9~10月较多,6~7月较低.主要渔场是舟外渔场,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35.2%,平均网产60.98 kg/100片网片,三大优势种类数量均比其它各渔场高.在调查期间,三大优势种类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方头鱼始终居首位,白姑鱼和刺鲳年间变动量互相交替.从上述情况看,虽其资源结构相对较稳定,但与早期深水流网渔业比较,优势种类所占份额尤其方头鱼已有所减少,且年间波动较大,所以应当控制捕捞强度,合理利用,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5艘(定置张网、帆张网各2艘、拖网1艘)资源监测船从2003-2006年在浙江海域对水母调查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收集到本海域常见的水母种类标本(样品)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水母隶属5个目、9个科,共12种,对每一种类作了描述。并阐述了大型水母对浙江省渔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