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自然科学   17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出露在新疆东昆仑阿其克湖西南畔的一套超镁铁-镁铁岩组合属于上俯冲带(SSZ)型蛇绿岩的一部分,可能形成于弧前或弧后盆地,文中将其称为"阿其克湖蛇绿岩".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该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前泥盆纪,区域上出露的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其上,即蛇绿岩是作为前泥盆系基底出露的.  相似文献   
2.
格罗夫山位于南纬72°20′~73°10′,东经73°50′~75°40′之间,北距中山站400千米,属于东南极冰盖内陆的冰原岛峰群。在格罗夫山3200平方千米范围的蓝冰面上共出露64座独立的冰原岛峰,大体分5组沿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成岛链状分布,宏观呈现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家告诉我们,行星地球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但比鸡蛋更圆些。我们脚下的岩石属于地壳,平均厚度30~40千米,而大洋底的地壳仅仅厚10千米。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的上层部分是固态的,与地壳一起统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大约厚100多千米,但与地球半径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解体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线地质填图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研究表明,构成"库地蛇绿岩"的超镁铁质岩石和火山-复理石建造在产状和变形、变质等地质特征上存在着截然的差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也显示着它们可能属于2个不同时代的岩石组合,因此建议将其解体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早古生代早或中期发生构造侵位,构成加里东期古昆仑造山带的一个构造单元,被早古生代末期和晚古生代早期形成在拉张构造背景的碱性花岗岩和煌斑岩脉侵入,显示已经作为新一期构造旋回基底的一部分;后一部分形成在中泥盆世至石炭纪,是新一期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 99027: 一个新的火星陨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道我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回收的GRV 99027火星陨石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氧同位素组成. 该陨石由嵌晶结构和粒间结构两部分组成, 其中粒间结构区域以含长石和磷酸盐, 以及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富FeO为特征, 明显不同于嵌晶结构区域. GRV 99027陨石的上述岩石矿物学和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与已知的3个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相同. 据此, 将该陨石划分为第4块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在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表面碎石带中发现的具有混杂堆积特征的新生代沉积岩(物)漂砾,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这一地区上新世冰川活动的产物.通过对这批沉积岩(物)的宏观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粒度特征以及沉积岩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等的详细研究,认为这些冰碛岩(物)的沉积物颗粒具有多种来源和多种搬运方式,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水、冰及密度流等多种介质的共同作用,是一种由冰川底部带、冰川内部及冰上带所搬运的沉积物的混杂堆积,其沉积环境为冰川前缘地带.最后,通过与南极其他地区上新世冰川沉积的对比,探讨了这批冰碛岩(物)在反映南极冰川演化历史方面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瓦纳古陆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而东南极又成为冈瓦纳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与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成为国际上最早一批阐明冈瓦纳古陆,特别是东冈瓦纳陆块形成于5亿年前的"泛非"期构造运动的科学家.通过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质调查,查明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深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韧性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D2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D3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3个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800℃,9.3×105Pa;M2为800-810℃,6.4×105Pa;M3仅650℃.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29±14Ma,花岗岩侵位年龄534±5Ma,细晶岩脉年龄501±7Ma,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的巨大"泛非"期造山带,将传统认为10亿年来始终稳定的东南极地盾一分为二.这条造山带可能向北与羌塘陆块相连,应当是冈瓦纳拼合过程中的又一条重要缝合带.  相似文献   
8.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仝来喜 《科学通报》1996,41(13):1205-1208
本文报道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首次发现的含假蓝宝石紫苏辉石石英岩,对其中假蓝宝石矿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及变质作用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的地质意义。 1 地质背景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主要由米洛、布洛克尼斯和斯托尼斯三大半岛及众多岛礁组成(图1),面积约60km~2,属于东南极广泛分布的晚元古高级变质地体的一部分。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泥质岩、变砂岩、石英岩、混合岩化副片麻岩、长英质正片麻岩及镁铁质麻粒岩构成该区主要露头。  相似文献   
10.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友谊峰基岩^10Be暴露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极沿海拉斯曼丘陵地区缺乏末次冰盛期(约20ka)的冰碛物堆积,冰川擦痕的保存以及冰退后海岸线的卸载反弹也很不明显,因此该地区末次冰盛期是否覆盖巨厚冰川存在分歧.已有的^14C测年结果显示拉斯曼丘陵至少部分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无冰,冰退初始时间约在44ka前.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定了拉斯曼丘陵地区米洛半岛友谊峰的基岩暴露年龄,结果表明友谊峰基岩的^10Be最小暴露年龄约40ka,考虑到基岩存在侵蚀实际暴露年龄可能要略早.友谊峰基岩^10Be最小暴露年龄表明友谊峰末次冰退时间要明显早于末次冰盛期,约40ka前友谊峰以北米洛半岛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无冰.友谊峰东南约400m的106峰峰顶漂砾的^10Be暴露年龄为8.8ka,表明冰盖边缘位置曾长时间位于友谊峰和106峰之间,冰川边缘从友谊峰退到106峰的过程历时30ka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