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自然科学   10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人HBV前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型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冬雁 《科学通报》1993,38(14):1328-1328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包膜蛋白依次由108—115氨基酸的前S1蛋白、55氨基酸的前S2蛋白和226氨基酸的S蛋白组成。前S1蛋白的N端既含有直接介导毒粒与肝细胞膜结合的位点,又含有许多免疫原性较强的T细胞与B细胞表位,抗前S1抗体水平还是HBV血清学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应多听网上学术报告 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以及其他科研的科研工作者,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重要的基本功.过不了这几关就无法同国际上的优秀学者交流.也就无法将自已的工作在国际上传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的发展和成就。近年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已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物科学新词层出不穷,加快新词汉语定名及规范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编订《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以下简称《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将“选新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一批新词进行了初定名和简单注释,我们希望这种做法能够为这些新词的流通使用提供一个初步依据,同时也促进有关定名的逐步完善。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决定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将对生物科学新词定名及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今年起,我们正着手用大约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对《词汇》进行大幅度的增补修订,其着重点为加收新词,加强注释及强化重点学科词汇,我们希望这次修订能与全国名词委的新词工作密切配合,使有关名词的定名既快又规范,真正实现我们为《词汇》的编订及增补工作所规定的选词新、译名准和注释精等三个目标。在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以下我分四个方面加以简单介绍。1.新词工作要重视信息引进,加强国际联系,充分反映出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当今生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我国基本上仍处于落后局面。新词工作与科技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切实重视信息引进是开展新词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全国名词委应当充分利用被誉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因特网(Internet)。有关生物科学新词定名与释义的讨论,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通用数据库的资料,有计划、分阶段地引进和审定有关词汇的汉文名,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举例而言,目前已测定序列的核酸及蛋白质,按国际惯例均收入Genbank/EMBL/DDBJ三大核苷酸序列库和PIR/Swiss-Prot两大多肽序列库,而已确定的蛋白质基序,均收入PROSITE资料库。根据最新资料,Genbank的条目数现为2 209 000(EST条目不计),PIR条目数现为125 3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目每天每月都在快速增长,是名符其实的“日新月异”。国际科技界为建立和保持上述一系列数据库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果我们从事有关新物质、新概念的汉语定名工作对这些资料弃而不用,将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将必要的开支花到信息引进方面,切实加强国际联系,才是加快新词工作的捷径,否则,“充分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句空话。2.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各学科的定名及审定工作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在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是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学科间的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在已经审定的生物科学各子学科名词中,交叉重叠屡见不鲜。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叠。3.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术语学的规律。这一方面我想着重谈四点。第一,新词的使用必须经历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冀望通过一两次审定就确定汉文名,并硬性地借助行政手段(比如评奖、发文件等)加以推行,并不符合术语学规律。例如,白细胞介质-2(interleukin-2)过去就有近十个异名,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最初也有多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统一起来。时间尚不成熟时,要允许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能强求一律。第二,尊重约定俗成,是术语学的基本规律。评断一个术语定名的成败,最终的标准是要看是否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实践证明,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而无十分不妥的术语,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更加混乱。同样,新词的定名也要充分考虑科学界的接受程度。例如“ribozyme”按英文词根与汉语译名一一对应的原则定为“核酶”,既与“核酸酶(nuclease)”相区别,又能反映其特征。这一名称已逐渐被接受,就不宜另起炉灶,改定其他汉语名。第三,新词工作要花大力气加强宣传,这是推广规范化定名的唯一途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物科学名词在科技界流传尚不广泛,应当总结经验,通过组织编订较大型的工具书以及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刊物等多种途径,继续对审定公布或审定试用的名词和新词进行推广介绍。第四,根据术语学规律,我建议今后审定新词应当包括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三部分。离开释义的定名往往成为无本之木,很难确定其真正内涵和外延。而离开参考文献,释义也会显得软弱无力。一个科技术语的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应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全国名词委的任务虽然不同于百科全书编委会,但其工作性质并无截然分别,只是侧重点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两会还应密切配合。以上谈了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有失偏颇乃至错误之处,希望生物学界及术语学界的专家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4.
5.
金冬雁 《科学通报》1993,38(2):181-181
α型干扰素(IFN-α)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是当前研究资料较为充分而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的生物治疗药物之一。本实验室研制的重组人α2a型干扰素(IFN-α2a)已获国家批准进入临床验证。已有资料表明,α型干扰素对于慢性肝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较大的剂量和较长的疗程。如果能够使IFN的作用具备一定的细胞特异性,将有可能提高疗效、降低用药量并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prion的中文名称为“朊病毒”,自20世纪80年代起见国内诸文献,至今已被广泛使用。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朊病毒”的用法也许有瑕疵,但并非十分不妥。按照“尊重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笔者赞成继续沿用“朊病毒”的定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对prion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一个名词一经广泛使用,只要不产生歧义,不导致与其他名词相混淆,一般不应轻易改变。当初曹天钦先生建议使用“朊病毒”的定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已经提出“构象病”(conformational disease)的理论,但我们对prion的本质及作用机理,仍无一致的认识。1998年笔者与逆转录酶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博士讨论当年的诺贝尔奖,他就表示过,将来真正阐明prion的本质,值得再颁发另一个诺贝尔奖。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对prion的了解可能还很肤浅。今年4月,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Kuru病的发现者Carleton Gajdusek博士在北京介绍有关Kuru病及羊瘙痒症的研究进展,也仍将Kuru病视为第一个得到证实的人类慢病毒感染。鉴于某些羊瘙痒因子可以耐受600℃高温而仍然保持感染性,Gajdusek博士还将之比作来自无机界的“病毒”。不同意将prion称为“朊病毒”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prion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不含有核酸。诚然,prion与病毒有所不同。但在历史上,prion一直被视为非寻常病毒,至今这一命题仍然不能被彻底否定。prion与病毒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prion仍然是病毒学研究的内容,研究prion的科学家多数是病毒学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割断prion与病毒的联系。考虑一个名词的使用,必须照顾到历史的因素。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的定名,往往弊多于利。如果一定要咬文嚼字,恐怕许多中英文名词术语都经不起推敲。就算是prion英文原意中“particle”的含义,今天严格说来也未必准确,然而从未有人提出要修改。一个名词既已使用,无十分之必要都不要改动。至于说“朊病毒”这一定名引入了英文prion中没有的意思,这确实是一个缺点。然而按照当时的认识,“朊病毒”的含义还是准确的,无可厚非。“朊病毒”这一定名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让人联想到“腺病毒”、“肠病毒”、“甲病毒”等具体病毒的名称。但只要将“朊病毒”的定义说清楚,也就不会导致混淆。“朊病毒”不是病毒,正如“蓝细菌”(cyanobacteria)也不是细菌一样,多加几句解释也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因噎废食,硬要生造一些新词,只能造成新的混乱和不便。综上所述,我认为“朊病毒”(prion)的定名可以沿用。  相似文献   
7.
生物科学新词及新词工作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物科学新词层出不穷,加快新词汉语定名及规范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编订《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以下简称《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将“选新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一批新词进行了初定名和简单注释,我们希望这种做法能...  相似文献   
8.
将 prion的中文名称为“朊病毒” ,自 2 0世纪 80年代起见国内诸文献 ,至今已被广泛使用。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朊病毒”的用法也许有瑕疵 ,但并非十分不妥。按照“尊重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 ,笔者赞成继续沿用“朊病毒”的定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我们对prion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一个名词一经广泛使用 ,只要不产生歧义 ,不导致与其他名词相混淆 ,一般不应轻易改变。当初曹天钦先生建议使用“朊病毒”的定名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 ,尽管已经提出“构象病”(conformationaldisease)的理…  相似文献   
9.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