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1987年,出现了一场研究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国际热潮。以赵忠贤为代表的中国超导物理学家在这场热潮中取得了“发现液氮温区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国际一流成果。通过对蔡建华给国内信函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等新史料的发掘,本文梳理了1986年之前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状况、1986—1987年间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信息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学研究历程,并对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学科带头人较强的学科前瞻性意识和科研组织能力、科技部门领导对超导学科的长期支持以及畅通的国际学术交流渠道是中国能够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的主要原因。该成果令中国的超导研究获得了国际关注,并直接促成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中国超导物理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谈庆明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创立(1956年)到扩张(1958年),从调整(1961年)到“文革”的早期变迁历程.包括朱兆祥、林鸿荪帮助钱学森和钱伟长建所的贡献,钱学森、郭永怀的办所思想,“反右派”、“大跃进”、“除四害”、“超声波化”、“四清”等政治运动对力学所的冲击,爆炸力学学科在力学所的诞生和第一个发展高潮,郑哲敏、钱寿易的学术贡献等.  相似文献   
3.
博物学是什么?博物学算科学吗?它在现时代有哪些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要回答博物学是不是科学,首先得问什么是科学。”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刘华杰立即反客为主:“科学是干什么的?研究分子、研究DNA为的是什么?还不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博物学研究和上述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它不追求控  相似文献   
4.
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罗登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前所务秘书罗登先生的访谈,展示了五六十年代以王仲良、罗登为代表的少量当时被视为“右倾”的科研管理干部执行党的相关政策的情况。尽管作为党领导科学的具体体现者,他们在执行政策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他们“纠左”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口述史文章的仿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文章兼具真与美两方面的要求,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忠实于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于录音,对访谈文字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不同类型的口述史文章,在整理时可以有不同的仿真度,但都应当留有访谈录音和受访人对访谈稿的认同签字备查.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研究从提出课题到发表论文并被广泛宣传的过程.从这一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政治家、科研管理人员、科学家、工宣队员等不同社会角色的行为和动机,探讨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少量的基础科学研究何以得以幸存、研究工作如何运作以及科学研究的政治化等问题.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这一工作之所以能在"革命"压倒一切的"文革"环境中上马直至取得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治领袖的保护;而他们这么做,主要是因为这一工作具有政治上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由多个单位合作 ,共花了约 7年的时间才完成 ,中间经历过不少转折。通过对该工作重要参与者施溥涛的访谈 ,介绍了这些转折的原由和北京大学进行胰岛素工作的详细经过。从施溥涛对大兵团作战、合作中的争论、1 978年的总评大会等大量事件的回忆 ,以及他对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意义的评价 ,可以清楚地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无产阶级的科学道路”的具体走法以及政治运动等科学外部因素对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熊卫民 《科技信息》2009,(34):I0213-I0213
本人在多年从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和辅导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吸纳他人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成果,进行探讨、实践,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基础,提出了一整套操作系统教学和学习方法,以便大家在教学和学习中,提高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牛结晶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牛结晶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0.
在采访当事人和分析文献档案的基础上,叙述和分析了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过程,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确认该课题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1958年夏季集体提出.同时指出这一过程受到科学内部因素、意识形态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这一课题之所以得以正式立项并获得国家的大力支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