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境内又一种新成冰作用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我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希夏邦马峰地区达索冰川7000m处大平台,发现有重结晶带,长约3km,宽超过1km,平均测厚达350m以上。文中详细叙述了和讨论达索冰川成冰作用过程,夏同我所带来的丰沛降水、多云天气每天降雪所产生的高反照率是形成再冰结-重结晶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河干流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中δ18O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研究, 揭示出其变化具有显著的高程效应, 高度梯度约为−0.18‰/100?m.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并结合出山口河水中δ18O, 认为出山径流主要形成于高海拔山区. 应用“二分量模型”, 阐明了海拔3600?m以上的高山冰雪冻土带是黑河山区流域的主要产流区, 产流量占出山径流量的80.2%.  相似文献   
4.
达索普冰芯记录的印度季风突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段克勤  王宁练  蒲健辰 《科学通报》2001,46(24):2069-2069
利用从达索普冰芯所重建的积累量研究了它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过去400年来积累量变化的阶段性,用子波分析方法及滑动t检验法确定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积累量存在的突变点,最后讨论了达索普冰芯积累量突变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受气候环境变化影响,高原冰川出现了快速退缩现象,直接威胁到高原水环境安全。2010年5月,冰川专家蒲健辰应邀参加“2010拯救冰川行动”。赴长江源进行冰川考察。  相似文献   
6.
藏北探冰原     
青藏高原黑(河)阿(里)公路以北的广阔高原区域,通常被称为藏北无人区。辽阔的高原上,散布着起伏的山峰,峰巅冰雪四溢,盆区湖泊密集,水系纵横,河谷宽阔。地表寒冻、风蚀、风碛和岩溶景观,构成了藏北高原壮丽而原始的自然风貌。 普若岗日是藏北无人区北部的最高山峰,海拔6482米,冰川覆盖面积达423平方公里。以峰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谷地伸出50多条冰舌,雄伟壮观。由于交通困难,这里一直是冰川考察的空白区城。 1999年,我们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组建的冰…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下,2001年6—8月,中国科学院慕士塔格蜂考察队的20多位科学工作者,在装备简陋的艰苦条件下,冒着冻伤和生命的危险,沿途开挖雪坑,采集雪样,并在慕士塔格峰海拔6500米处,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冰芯钻机,成功地钻取了冰芯,这是国际上质量最好的中低纬度山地冰芯。有4名队员还在没有氧气和专业登山向导的情况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顶峰,创造了科学界绝无仅有的奇迹。 5300米:初深登山路线 6月25日一大早,我们分乘三辆车离开喀什,绕过卡拉库勒湖,来到慕士塔格山前。公路没有了,我们的车子沿着山间驼、马曲径士路行驶,带起一股浓浓的尘烟。左旋右转,上下颠簸,好不容易才到达慕士塔格山腰,这里是最高的居民点──海拔4000米的恰得马克。至此,再没有任何车辆往上开过。这里的地表布满了冰砧漂砾岩块,又有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河,阻断了我们的去路。 队员们下车,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分头探路。东风货车先卸掉一部分物资,以减轻重量,然后和三菱越野车一起跟着探出的山路试行,来来回回,进进退退,避沟绕包越坎,最后竞还开上了海拔4430米处。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选择了一块比较平坦...  相似文献   
8.
段克勤  姚檀栋  蒲健辰  孙维贞 《科学通报》2002,47(19):1508-1511
重建了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普冰芯积累量记录,该记录反映了当地夏季风降水变化,与印度北部夏季风降水趋势一致,该记录长期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温度变化关系显著,当北半球变暖时,积累量呈降低趋势,反之当北半球变冷时,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平均而言,温度每升高0.1K,积累量减少约90mm,在目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特别自1920年以来,全球温度约升高了0.5K,达索普冰川积累量则减少了约450mm,由此对喜马拉雅山中部季风降水作了情景预测。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七一冰川积雪和大气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祁连山七一冰川夏季降水和冰川表层积雪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观测资料, 并分析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在事件尺度上, 七一冰川夏季降水中δ18O的变化不存在温度效应, 但显示出明显的降水量效应. 水汽输送过程追踪与降水及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对比研究显示, 这种降水量效应既反映了水汽来源的差异, 与季风活动相关, 也与云中水汽冷却程度、水滴在降落过程中的蒸发及和周围水汽的交换相关. 由于冬季降水极少, 积雪剖面主要体现夏、春、秋三季的降水状况. 夏季降水的δ18O值低, 而春、秋季降水的δ18O高. 夏季降水的大气水线为δD= 7.6 δ18O + 13.3, 与祁连山南麓德令哈的大气水线相近. 积雪的大气水线为δD = 10.4 δ18O + 41.4, 显示出异常高的斜率和截距. 积雪剖面的过量氘(d)值与δ18O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说明从春到夏, 随着降水同位素比率的降低, d值降低, 反之, 从初秋至早春, d值增加, 从而导致大气水线的高斜率和高截距. d的变化指示春秋季水汽可能来源于附近的内陆蒸发或干燥的西风气流在经过相对温暖的水体时的快速蒸发, 而夏季水汽则由季风带来. 同时, 这也表明季风的影响范围可达祁连山西段.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冰芯中的环境变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中美联合冰芯考察队在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长105km,面积2167km2,28°24′N,85°46′E),攀登到海拔7000m以上的冰雪平台,利用手摇钻钻取了18和20m2根冰芯,首次取得世界山地冰川海拔最高的冰芯,这对该地区大气环境和气候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消融微弱,所以粒雪年层保存完好,成冰作用以重结晶为主,是该地区冰芯研究的理想部位.本文根据20m冰芯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冰芯记录的希夏邦马地区的环境变化信息.图1 达索普冰川海拔7000m冰芯中δ18O,SO2-4,NO-3和Ca2 随深度的变化1 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