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光照黑暗条件下,植物幼苗的形态建成差异十分明显,以双子叶植物大豆和单子叶植物玉 材料,利用改进的mRNA差异展示技术分析了黄化苗和苗的基因表达的差异,黄化苗和苗基因表达差异可以归纳为“:黄化苗基因特异表达,绿苗基因特异表达,黄化苗基因表达增强,绿苗基因表达增强,黄化革和绿苗基因表达水平和近五咱类型大豆绿苗中基因特异表达类型比黄化苗要多,玉米中则相反,黄化苗基因特异表达类型多于绿苗,试验中还对差异展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Sc株系外壳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体外扩增SMV-Sc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并进行部分测序。结果表明:所测5'端150个核苷酸序列同已发表的SMV-BJ(北京分离物)、Sa株系同源率分别为95%和93%,3'端非编码区同BJ株系同源率为84%。  相似文献   
3.
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杂种优势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很久以来即被厂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园艺及水产等众多的生产领域.尽管杂种优势利用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人们对杂种优势机理的认识却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早在1910年Bruce即已提出显性互补学说用以解释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其后Shull等又提出超亲优势与显性上位作用理论进一步说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假设与学说大多仍停留在理论模型阶段,未能从实验上加以证实.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产物比较分析技术——差异展示法(differential display)的问世,为人们从分子水平探明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提供了  相似文献   
4.
一个编码玉米转译起始因子新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DD PCR方法比较玉米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苗期基因表达产物mRNA的差异 ,分离并鉴定出一个玉米杂种一代超亲表达的cDNA .以该cDNA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全长的cDNA克隆 (ZH0 1) .ZH0 1长 1780bp ,5′端非编码区 112bp ,3′端非编码区 395bp ,开放阅读框共编码 4 14个氨基酸 .序列同源比较表明 ,ZH0 1为一个亲的玉米转译起始因子eIF4A基因家族成员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