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工业化革命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受到重视.21世纪地球温升水平是当下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是平衡气候敏感度——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究竟是多少?2005年Science杂志在创刊125周年纪念专刊中对平衡气候敏感度进行了专门评述,本文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公众和科学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东亚季风变化:CMIP3和CMIP5模式预估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大膀  田芝平 《科学通报》2013,58(8):707-716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3和最新的第5阶段中共42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东亚冬、夏季风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在SRES A1B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或者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根据择优选取的31和29个气候模式分别对21世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1999年参照时段,21世纪东亚冬季风强度整体上变化不大,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在东亚约25°N以北地区减弱,在其南部加强,这主要是源于阿留申低压系统减弱和北移所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和东北亚地区大气环流变化,同时也与东北亚地区西北至东南向热力对比和气压梯度减小有关.另一方面,东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加大导致21世纪中国东部夏季风环流略有加强.  相似文献   
3.
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1~3阶段中共61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中国年平均、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择优选取的26和16个气候模式分别对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以及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集中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参考时期,全新世中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分别在26,26和22个模式中模拟增加,平均增幅依次为10.7%,18.7%和7.3%,这主要是源于轨道强迫所导致的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减小以及夏季东亚与临近海域间热力对比的增大,海洋反馈的作用相对有限;上述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的地质记录基本相符.在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在15个模式中减小、季风降水强度在所有16个模式中减小,平均减幅依次为7.7%,25.1%和14.3%,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增加以及纬向和经向陆地和海洋间热力对比的减小是其内在动力学机制,海洋反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上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较为有限的地质记录是定性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张冉  姜大膀  刘晓东  田芝平 《科学通报》2012,(25):2403-2412
鉴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空间上各重要部分隆升时间上的差异,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通用大气模式就其主要隆升阶段对亚洲夏季气候演变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分别对南亚与东亚北部夏季气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山隆升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增强和区域季风降水的明显增加,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造成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明显发展和东亚北部降水的显著增加,且随后的阶段性隆升对这些均影响有限.与以往模拟研究相比,试验结果表明对比分析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不同子区域隆升有利于深入理解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1~3℃变暖的集合预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大膀  张颖  孙建奇 《科学通报》2009,54(24):3870-3877
有关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关键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估研究表明, 如果年平均地表气温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升高1℃, 2℃和3℃, 那么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粮食产量、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死亡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为此, 基于17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 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评估了以上3个变暖值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的上升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别, 低(高)排放情景下各变暖值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早), 低(高)变暖值的发生时间在各排放情景之间差别相对较小(大); 就地域分布而言, 各变暖值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现代全球山脉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对全球气候格局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CESM,设计并开展了3组不同地形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全球地形对干旱的影响.在全球无地形试验中,各大陆副热带干旱区总体呈现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带状分布.随着全球地形隆升,一方面,亚洲东南部和中部、北美东南部和南美中部由干旱区变为湿润区,而欧亚内陆、东非沿岸则由湿润区退化为干旱区;青藏高原隆升的作用主要局限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部有限区域.另一方面,欧亚和非洲地形的存在缓解了北非西部沿岸及其北部的干旱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北非中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的干旱环境;而青藏高原隆升加剧了其西部包括中东、北非大部和东非的干旱化.干燥度指数分析表明,地形隆升主要通过改变降水影响干旱,潜在蒸散发的作用其次,二者对干燥度指数的贡献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定性一致,但定量上有所差别.潜在蒸散发的影响因子中,地形隆升主要通过改变相对湿度和近地面气温影响干燥度,近地面风速的作用其次.上述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地质时期重建证据和以往大气模式结果定性一致,表明其科学合理性及其古气候意义,从而有助于加深理解全球地形的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技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在当下改革创新的洪流之下,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该思想提出时间较短,运行的机制并不成熟,因此很多的流程和设计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这篇文章中,就针对目前存在的数字化校园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指导建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1988-1992年兰州市气象站逐日08h(北京时,下同)常规气象探空观测资料及同期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变化特征及其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2,CO和NOx)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皆有逆温层存在;在冬季,逆温层性频率最高(95.8%),贴地逆温层厚度最厚(平均740m)、强度最强(平均0.53℃/100m),脱地逆温层底相对高度最低(平均935m);同时,贴地大气层结温度递减度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反相关,由此表明,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状况是影响该市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冬季气候可预测性的跨季度集合数值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郎咸梅  王会军  姜大膀 《科学通报》2003,48(15):1700-1704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格点九层大气模式(IAP9L-AGCM), 从1969~1998每年秋季出发对冬季气候可预测性进行了系统性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研究, 探讨了中国冬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的可预测性问题. 结果发现, 模式对冬季可预测能力在低纬大于高纬, 且在海洋上通常大于陆地, 后者以气温尤为明显; 对流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区域随高度增加纬向分布变化不大, 但带状分布减弱, 日界线附近可预测程度明显降低. 分析的大气要素场中, 表面气温和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性最大, 降水的相对最小. 尤其是在LaNiña事件中, 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冬季气候的可预测程度明显受ENSO信号的影响. 通过比较回报与实测表面气温的年际变化, 发现模式对我国东北及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期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自然属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姜大膀  王会军 《科学通报》2005,50(20):2256-2262
文中使用1948~200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 通过计算呈现了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尺度减弱事实、以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两次年代际突变事件. 而后,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资料分发中心提供的SRES 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六套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 从定性的角度上揭示了此次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衰减过程与20世纪后期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应该为一次自然的气候变化过程. 模式结果还显示, 如果21世纪温室效应在20世纪后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 东亚夏季风系统可能会受此影响而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