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秦岭中部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垂直带谱是气候和植被水平地带变化和更替的缩影,垂直带的带幅、带间过渡方式、带内结构和垂直带组合方式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本文发现在中国南北过渡带中部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垂直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该垂直带从基带到典型垂直带再到先锋性垂直带皆为山地落叶阔叶林,3种本来可以独立存在的垂直带,连续分布形成了包含3个栎林亚带、2个桦林亚带的“三层五亚带”超级垂直带,远远超过正常情况下山地垂直带1000 m的阈值,且其上限达到了海拔2800 m。它的形成与秦岭所处的过渡性地理位置、秦岭中部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种群及其形成的强大群落竞争优势等因素紧密相关。超级垂直带的发现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又一重要的标志性自然地理特征;它表明山地垂直带在特殊的山地环境中可以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宽大带幅,这扩展了我们对山地垂直带谱结构及机理认识的广度,对于创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级垂直带的发现,也说明中国南北过渡带还有很多科学内容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超级垂直带形成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因素、地理过渡带的结构和生态效应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Zhang  Xinghang  Zhang  Baiping  Wang  Jing  Yu  Fuqin  Zhao  Chao  Yao  Yonghu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3):350-368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are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Zone.Analysis of the north-south gradu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mponents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is transitional zone.In this study,based on survey data of plant communities,the eastern Qinling-Daba Mountains is divided into four geographic units:the nor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sou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north flank of eastern Daba Mts.and south flank of eastern Daba Mts.We also explore division of regional climate according to areal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species,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richnes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1)at plant-species level,there are mainly northern plants in nor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with evergreen species and fewer northern plants in sou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there are mainly southern plants in eastern Daba Mts.(2)At community structure level,there are 4 formations(3 northern formations and 1 widespread formation)in nor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6 formations(3 northern formations,1 southern formation,and 2 widespread forma-tions)in sou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4 formations(2 southern formations and 2 widespread formations)in north flank of eastern Daba Mts.,and 3 formations(3 southern formations)in south flank of eastern Daba Mts.In terms of the numbers and properties of formations,there is a mixture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formations only in the sou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3)At species-richness level,the diversity of families,genera and spec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but the mixing of northern plants and the southern plants began to occur in south flank of eastern Qinling Mts.This means that the south flank of the eastern Qinling Mts.serves more suitably a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China's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一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  相似文献   
4.
遥感数据因其全覆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山地植被信息的调查和研究。为了实现山区植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本文以太白山区为实验区,结合山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1/GF2/ZY3)和1:1万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数据,进行了多层次、多尺度的影像分割,构建了具有植被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并据此进行样本选择和面向对象的分类,分类总精度达92.9%,kappa系数达到0.9160。该方法相比于未辅以垂直带谱信息的分类,总精度提高了10%。研究结果表明,分类过程中加入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能显著地提高样本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后续的植被分类提供了精度的保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垂直带谱知识应用到分类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植被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地植物南北变化与过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和生态过渡带,建立秦巴山地南北方向上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的详细变化序列和过渡模式,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复杂性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秦巴山地东、中、西部3条南北穿越样线163个采样点的植被序列数据,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相对重要值及优势种多度的纬向变化,并将亚热带与温带物种相对重要值的差值(SND-RIV)用于表现南北方物种的优势程度,以分析和归纳植物的空间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 东部(三门峡—宜昌)、中部(西安—达州)、西部(天水—广元)亚热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自北向南递增,温带物种自北向南递减。东部温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在神农架和伏牛山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出现两个峰值,中部亚热带物种在大巴山地区最高,西部亚热带物种在陇南以南超过温带物种;② 东部南北方物种的交错过渡带最宽,约180 km;中部大约在秦岭南坡至大巴山北坡之间,约100 km;西部交错过渡带偏南,约50~60 km。③ 东、中、西部山地植物纬向过渡模式和驱动因子有明显差异。东、西部自南向北亚热带物种的减少主要与年均降水量减少有关,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小;中部年平均气温的作用比湿润指数稍大。本文揭示了秦巴山地东、中、西部植物的南北变化及过渡模式,提升了对中国南北过渡带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6.
神农架林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复杂,对植被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利用该地区2007年数字高程数据、2007年植被分布图以及2017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最大熵模型和空间分析理论,从植被类型和种群两个角度研究该地区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分别量化植被类型和种群空间分布的地形范围,得到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植被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林区影响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因子不同,其中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高程和高程变异系数,影响阔叶林分布的是高程和坡向,影响灌丛分布的是坡向变率和坡向,影响草丛分布的较为分散;②典型植被种群分布的地形范围和植被类型的基本一致,其中90%针叶林分布在高程1600~2600 m间,典型种群巴山冷杉和华山松主要分布在高程1700~3200 m和1700~2200 m;85%的阔叶林分布在高程1000~2000 m间,典型种群青冈类和鹅耳枥主要分布在高程1200~2200 m间;95%的灌丛分布在坡向变率0~40°间,典型种群杜鹃和蔷薇主要分布在坡向变率小于40°的范围,但相应的关系模型存在差异,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为高斯模型,典型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相对复杂,不同种群的分布模式不同;③虽然坡度常作为数字地形的重要因子,但本文研究发现该地区坡度对植被类型和种群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架林区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植被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