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4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平果县这一典型岩溶生态脆弱区为例,依据1990、1995、2000及200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平果县区域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0.8004hkm^2增加至1.4444hkm^2,净增加了0.644hkm^2;生态承载力总体也呈增长的趋势,2002年比1990年增长了26.83%,其增长值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而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却呈现负增长。区域生态承载力阈值很小,远低于广西区及全国的同期水平;除森林(果园)表现为轻微生态盈余外,耕地、草地、水域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以致区域生态总体表现为较大的生态赤字,且呈逐渐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机理。本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 将2018年全年收集的凋落叶混合均匀后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实验, 探讨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结果发现: 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整体失重模式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 且不同生境类型下凋落叶失重率为: 洼地>坡地>峰顶; 分解过程中C含量呈波动状态, 但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而N含量呈无规则波动; 失重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 并在分解初期和中后期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 C含量变化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则随分解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低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但与同类型的喀斯特森林退化区相当;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类型代表的微环境因子对凋落叶的分解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海拔引起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是影响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C、N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共96个群系,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结构复杂,特有成分突出,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带岩溶植物区系。岩溶区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中,需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参照区域性顶极植物群落,进行人工群落的重建设计,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尤其是速生常绿阔叶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乔灌藤草优化配置,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有效提高生物生产效率和植被覆盖率,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尽快改善。  相似文献   
4.
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地区立地划分与生态恢复试验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以石漠化严重和扩展趋势明显的平果县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为例,在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坡度、土层厚度、裸岩率、植被盖度等因子,将该屯土地划分为8个立地类型。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模式,设计构建不同的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兼顾,构筑以木本农业为主的复合农林经营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封山育林与人工诱导促进植被恢复以及生态苗圃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