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科学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海榄人工幼苗藤壶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广西珍珠港人工红海榄幼苗叶片上藤壶分布的特征。结果显示,在一年生幼苗叶片上藤壶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分布型因海水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高潮盐度Sh<20.21的海水区域内,藤壶趋向于随机分布,反之则表现为聚集分布。大约在分点潮高潮位以下,平均每日潮水浸淹时间超过5.6h的潮滩上藤壶的危害明显加再,影响了红海榄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季节均出现的鱼类在林缘有6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3%;潮沟有8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8%;两个季节间共有种最多的:在林缘是夏季与冬季,在潮沟是夏季与秋季,它们的相似性指数也最大。全年在林缘和潮沟均出现的鱼类仅有1种。本区鱼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但潮沟暖温性种多于林缘。在生态类型上,林缘以中上层种类较多,潮沟则以底层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3.
广西潮间带海草的移植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作者近年来在广西沿岸开展海草移植恢复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外海草恢复的部分经验,从草源地选择、种类配置、恢复地选择与整理、草源采集与定植以及恢复后的监管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广西潮间带海草的移植恢复技术,以期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潮间带海草恢复提供借鉴。在广西,矮大叶藻、喜盐草与贝克喜盐草是最适宜作为海草移植恢复的种类。相对根状茎移植法,草块移植法更适用于广西。草源地与恢复地的距离极大地影响恢复工程的人力物力成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海洋科技发展能力4个方面19项指标构建了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09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并可分为两个阶段;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作用显著;海洋科技发展能力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并据此为广西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recently,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need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 in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1)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2)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ir taxonomy, ecology, photosynthesis,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 salt-tolerance mechanisms and other research topics. A total of 18 seagrass species belonging to 8 genera are distributed in nin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Xisha and Nansha Archipelago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North China Group and a South China Group. Based on 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the Chinese mainland coa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North China Seagrass Coast, Middle China Seagrass Coast, and South China Seagrass Coast. Ecological studies include research on seagrass communities, nutrient cycling in seagrass ecosystems, genetic diversity, pollution ecology and research in the key regions of Shandong,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loca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ecological evaluation, epiphyte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reats in the key regions are also summarized. Other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remote sensing of seagrass, threatened seagrass species of China, and pollen morphology of Halophila ovalis.  相似文献   
6.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7.
涠洲岛石珊瑚在属级组成中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在科级的组成上,以蜂巢珊瑚科(Favi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优势类群。西南部的主剖面W2、东北部的W5的石珊瑚属种最多,说明了两个剖面海域石珊瑚生物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涠洲岛历年来的珊瑚礁分布有关;涠洲岛6条主剖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一致的规律:W5W2W6W1W3W4,W2、W5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优势属种相对优势程度(最大的重要值百分比)、优势属重要值百分比之和分别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有促进作用,珊瑚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更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差异显著;整个岛区珊瑚属种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8.
采用遥感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3年广西海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分布现状,并分析其在广西海岸的扩散状况,旨在为全面了解和评价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入侵状况和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广西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为602.27 hm2,以港湾划分,其在丹兜海的分布面积最大,其分布面积在铁山港湾、北海银滩至营盘镇、廉州湾、英罗港、大风江依次减小;2广西从1979年开始引种互花米草,1979~2003年互花米草的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23.1%,2003~2008年的为15.3%,2009~2013年的约为9.1%,互花米草总体扩散速率呈现下降趋势;3近期,铁山港湾、北海东海岸(银滩至营盘镇)和廉州湾的互花米草依然在快速扩散,尤其是廉州湾的互花米草处于种群扩散的爆发期,未来几年,廉州湾很可能将会被互花米草占据;4互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往西发展的趋势,并且有扩散进入越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范航清  林鹏 《台湾海峡》1992,11(4):310-315
秋茄红树林不同季节落叶分解失重速率研究表明:落叶的干重损失速率是夏>秋>春>冬。就失重过程而言,最高的失重速率和季节间最明显的分解速率差异都出现于分解初期,淋溶作用很可能是引起这一分解特征的重要原因。落叶在林地滩面外滩(中潮带).中滩和内滩(高潮蒂)分解28d时的失重率分别为53.4%、44.8%和48.9%,即外滩>内滩>中滩。中潮带比高潮带具有较高的潮浸频度和滩面潮湿度,使得落叶在中潮带的分解快于高潮带。  相似文献   
10.
于1986年冬-1989年秋在福建省九龙江口,连续3年分季节进行红树植物秋茄落叶在林地滩面的分解实验,并在室内测定其落叶和腐叶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定量探讨淋溶在落叶分解失重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可溶性物质平均占落叶干重的27.26%,这些可溶性物质中的87%在分解初期的快速淋溶阶段迅速损失,可导致落叶初始干重损失24%。快速淋溶阶段持续时间平均分别是,春季36d,夏季,13d,秋季,17d,冬季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