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巨系统,但人类的干预作用几乎伴随其成长的整个过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城市在其空间发展变化中都留下了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烙印,科学认识二者作用下的空间成长变化规律对实施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白银市为例,选择白银城区1953年、1986年、2000年、2016年建设用地为数据源,运用GIS方法对白银城区空间扩展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白银市城市空间演变经历了城市兴起成长的他组织主导空间扩展期(1953-1986年)、城市波动发展的自-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空间扩展期(1987-2000年)与转型发展的自组织主导空间扩展期(2000-2016年)三个阶段,虽然自组织机制在城市空间演变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他组织机制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管理作用。(2)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在纵向上不断增大,不同阶段各类型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差异显著,各有侧重,而在横向上方位分异性突出,各阶段有各自的主导扩展方向。表明在国家经济体制、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变化过程中,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随其变化而影响到空间扩展强度和范围的变化。(3)各阶段白银市城市空间的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过大,虽凸显了资源型城市的特质,但严重超国家标准。同时,无论是单项人均居住与工业用地,还是人均建设用地都大幅超国家标准。(4)城市空间与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相对增长关系趋好性显著,城市空间形态的离散程度与分形维数降低,空间紧凑度提升。表明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化方向是一个能够发挥自组织机制和他组织机制的优势互补的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甘南藏区的游牧民定居工程既是减轻草场压力、恢复生态的重大生态工程,又是促进牧民脱离贫困、改善聚居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其定居点满意度研究既具有城市与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复合性特点,又具有特殊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使用后评价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夏河县游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定量认识定居工程的良好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优化生态定居工程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果表明:(1)夏河县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比较满意,各维度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满意度>自然环境满意度>人文环境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的递减特征。(2)夏河县定居牧民对定居点选址环境、空气质量与水草源配置的满意度较高,对定居工程未能解决草场退化问题与有悖于牧民崇山敬水的佛教环境伦理观的垃圾污染问题而对其不满意。(3)夏河县定居牧民对定居后的饮食结构与亲朋邻里感比较满意,对定居后多样化的家庭收入基本满意,而对定居环境的地方心理归属感及其与原有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融合不满意。(4)夏河县定居牧民对居住环境的房屋质量与朝向非常满意,对家庭宗教空间设置基本满意,对缺少个性化、地方化和乡村化的过于统一的色调风貌与不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现代厨卫浴设置表现为不满意。(5)夏河县定居工程保障了定居牧民日常生活照明、供水、用能的水电供应条件,教育设施缩短了学龄孩子的就学距离而提高了入学率,公共活动场所增加了体育锻炼健身和传统习俗的发展空间,定居牧民对此支撑体系的大幅提升比较满意,而对成效因素复杂的地方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培训表现为不满意。(6)甘南藏区游牧民定居点满意度兼具乡村与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复合性,对定居工程的不满意体现了游牧民对原有乡村人居环境的留恋与传统文化信仰的坚守,而对定居工程满意则体现了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接受与认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