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1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辐射、热量平衡各分量日平均变化中,瞬时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在早晨。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最高出现在中午,日最低出现在下午。地面反射率表现出早晚高白天低的"U"型分布状况,1月日最低达0.68,而7月日最低仅为0.12。动量通量、垂直风速、水平风速、摩擦速度等均在下午大,夜间到清晨小。垂直风速除10月全天为上升运动外,其他月份夜间还出现下沉运动,而且冬季明显。海北高寒湿地夏季热强明显,冷季热强减弱。因湿地长久积水,地温日变化平稳,40 cm地温<0℃的维持时间不到2个月,60 cm地温全年均>0℃,即季节冻结层浅薄。  相似文献   
2.
敦煌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2年春季在敦煌地区戈壁沙漠和绿洲农田观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资料, 分析了它与沙尘天气的关系、谱分布特征以及两种地表下粒子数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背景天气下, 敦煌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通常在104L-1以下, 其中以直径在0.5~1.0 μm之间的极细颗粒为主, 绿洲农田细粒子(直径<3.0 μm)的数浓度高于戈壁沙漠, 而较粗粒子(直径>3.0 μm)则相反.当沙尘天气发生时, 该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增大到105 L-1以上, 直径在1.0~3.0 μm之间的细粒子变为其主要成分, 戈壁沙漠4档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绿洲农田, 3.0 μm以上的较粗粒子两地的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 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 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 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 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风蚀起沙的影响因子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以敦煌地区的戈壁和绿洲为例,对地表土壤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及其变化特征和风蚀起沙过程中地表土壤的粒子尺度分布及其对垂直尘粒通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土壤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随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粒子尺度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在中间某一尺度处有一最小值;土壤的人工利用和管理对临界摩擦速度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风蚀起沙过程中,地表土壤的粒子尺度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瞬时的粒子尺度分布不同于平均的粒子尺度分布,利用前者计算得到的垂直尘粒通量对摩擦速度的变化更敏感,利用后者计算得到的垂直尘粒通量偏大。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东段南麓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分布状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于6~14之间,相对较低,利于土壤腐殖质化和有机氮矿.土壤碳氮比沿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伞氮含量和气候因子、植被类型及放牧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五种植被生物量及环境条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藏篙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这5种不同植被类型所对应的土壤湿度依次降低,而所对应的土壤温度依次升高;植物种类数量表现为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上生物量高低依次为小嵩草革甸>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下生物量则表现出金露梅灌丛革甸>矮嵩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的特征,而其在年内的周转值表现出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承复的矮嵩草草甸>小篙草草甸>矮篙草草甸;土壤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表现为0—40cn整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0—10cm的表层土壤有机质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  相似文献   
7.
青海南北二地寒冻雏形土分布区,由于海拔高度及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变化差异显著。但分析二地地温变化特征发现,青南青北地温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差异不甚明显。这主要与二地土壤质地和湿度、植被覆盖程度不同等有关。表明地温变化是在气候引起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局地土壤-植被性状影响下的结果。当年冬春地温低时,对应牧草产量较高,而地温较高的年份则牧草产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地温低,土壤冻结深厚坚实,地表蒸发减小,易贮存较多的土壤水分有关。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冷龙岭南坡小气候及植被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坡3 200 m到4 200 m建立样带,每200 m为梯度设置7个样地,利用微气象自动观测仪观测气温和土壤温度,同时调查样带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地上生物量等.结果表明,气温日变化幅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气温随海拔增加降低明显,年平均气温直减率0.51℃/100 m,不同季节直减率有所不同.日平均气温稳定≥0℃、≥3℃和≥5℃的积温直减率几乎相同,为92%℃/100 m,持续天数直减率9 d/100 m.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变化具有与气温相近的变化趋势.依植被景观及气候特点可将祁连山冷龙岭南坡分为亚高山高寒草甸、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观测植被区地上生物量表明,植被地上年净初级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根据祁连山海北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2004年观测的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资料,分析了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植被反射率(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露梅灌丛草甸A在日间或一年间均表现出"U"型变化规律,晴天、昙天和阴云天气状况下的早晚略有差异,中午前后的A值三者无明显差异。季节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的影响,A的分布不同。海北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A的月平均在植物生长季内5~9月为0.15,植物非生长季的10月~翌年4月为0.20,年平均A为0.18。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期间戈壁沙地起沙率的观测结果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沙尘粒子数浓度观测资料,估算了2002年4月敦煌地区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戈壁沙地的起沙率和起沙量,并分析了地面起沙量(质量通量)的尺度分布。在两次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的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戈壁沙地的平均起沙率为1.58×10-8和9.95×10-9kg·m-2·s-1,最大起沙率为2.77×10-8kg·m-2·s-1。地面沙尘释放量的73%以上为d>5.0μm的大粒子。最后讨论了起沙率与摩擦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