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1.
针对真空预压作用下排水板淤堵与排水条件受限等问题,提出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首先通过沉降柱试验确定合适的有机絮凝剂,然后采用该絮凝剂,分别在 48 h(开始介入真空预压,固结度为0 )、60 h(排水速率明显下降,固结度为60%)及 84 h(排水速率近乎 0,固结度为 80%)时介入电渗,开展不同电渗介入时间的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试验。试验从排水量、十字板剪切强度、含水率与孔压等对比分析联合加固的有效性,确定其最佳电渗介入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固结度为 80% 时介入电渗,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水速率减小的趋势,增长有效排水时间。同时,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承载力亦得到大幅提升,孔压消散更加均匀。此外,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作用下,初始排水速率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土体的渗透性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排水板淤堵问题,说明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茂莉  刘宵泉  方晨  张一  李青淼  赵玉蕙 《地理学报》2007,62(12):1287-1298
通过x2 检验等方式提出,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对海拔400~500 m 高程区域选择倾向十分明显,在这一高程内又偏重于距河床10~40 m 的坡地,兴隆洼、赵宝沟以及红山文化期这一特征最突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聚落位置表现出以400~500 m 高程区为核心向高、低两个方位发展。针对上述聚落环境选择特征指出:① 根据人类生存方式可将西辽河流域划 出林地与草地两大地带,两者的交界处即400~500 m 高程区域内以坡地为主的林缘地带,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期人类的采集、渔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里,随着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原始农业的发展,聚落选址从原来的林缘地带向草地甚至林地扩展,前后不同考古文化期的 聚落位置界定了自然环境的空间属性与地域差异。② 西辽河流域受地带性环境因素制约,即使在全新世大暖期林缘地带的动植物资源也并不丰富,仅能满足人口密度极低的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期人类获取食物的需求,红山文化以后随着人口增殖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③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密度很低,人口规模在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之下,农业开发尚未对西辽河流域带来明显的环境扰动。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韩茂莉  张一  方晨  赵玉蕙 《地理研究》2008,27(5):1118-1129
通过聚落环境选择重审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并提出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三次农业垦殖过程的研究,提出流域内聚落环境选择存在首选地与次属地的区别,从高程与地貌两项因素来看,400~600m等高区的坡地属于首选地,这里不仅是历次农业垦殖期人口主要迁入地,也是人类活动持续期较长的地带;400~600m等高区以外的区域多属次属地,二次移民是次属地农业垦殖的开端,这样的人口迁移现象在清代光绪年间后最为突出。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垦殖是以草地转为农田为主的环境变化过程,由于首选地与次属地之间的环境差异,次属地的农业开垦对环境带来的扰动更大,这里不仅成为环境问题的焦点,也是需要进行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TerraSAR-X强度图像相关法测量三峡树坪滑坡时空形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工程蓄水之后,有可能引起两岸滑坡的发生.本文以三峡库区树坪为研究区域,对不同时相的TerraSAR-X的强度图进行相关计算,求解出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发生的滑坡位移场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在滑坡发生的前几个月,累积变形量很小;在滑坡发生的两三个月当中,变形量比较大,平均位移达到51cm;之后的几个月中,变形量又恢复到平静期的数值,与布设在该区的位移伸缩计结果一致.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该方法不仅能计算出滑坡引起的形变场,而且能探测地面形变的早期信号,可以用它作为三峡库区未来滑坡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3D-GIS的方法,结合遥感卫星数据,建立矿区时间序列的DEM模型,通过可视化技术,地形模型构建、矿山地貌特征分析、剖面分析、量化计算、侵蚀类型分析,研究了矿山环境的特点和主要问题。并以大连市区及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对1970年到2005年的侵蚀与堆积进行了计算,以及侵蚀的分类。结果表明, 不同的侵蚀类型对矿山环境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对矿山的整治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防治保护的效果。试验认为,利用3D-GIS的可视化分析是进行矿山环境调查,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在各类大地测量著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国外学者名.调查研究发现,以中文语言撰写的大地测量学著作外国学者译名不统一现象十分普遍.通过梳理、分析外国学者译名的不统一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以辞书、人名翻译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实际翻译实践为重要参考,给出了大地测量领域部分不规范译名的建议译名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评述了国内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动态,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有关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经历了研究背景由耕地无保护向耕地严格保护过渡,研究方法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和计量为主转变,空间落点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城镇化速度快、耕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中部地区转移。在某一研究论题断面上,东、中部地区始终先于西部地区。得出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因子与耕地数量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已近饱和;耕地质量变动对耕地利用与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探讨亟待深入;我国应开展广义的耕地保护,走"目标多样化、政策多样化、途径多样化"的可持续耕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雷  王宁伟  景立平  方晨  董瑞 《岩土力学》2019,40(9):3493-3501
采用辽宁沿海地区淤泥质软土对铁、铜、铝和新型复合电极等不同电极材料进行室内电渗排水固结试验,从有效电势、电流、排水量与排水速率、能耗、电渗后土体含水率和承载力等对电渗效果进行分析。新型复合电极材料是由碳纤维、塑料排水板与铁片组成,其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优点,既解决了铁与碳纤维直接相连通电后易断的问题,又解决了电极腐蚀严重的问题。多组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电极材料的电渗排水固结使土体的加固强度提升较高,且相对均匀,加固强度达到160 kPa以上的土体面积占加固总面积的75%,说明新型复合电极材料的优越性。金属电极的腐蚀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阳极。根据电渗后阳极的腐蚀比,新型复合电极的腐蚀量明显低于金属电极,且新型复合电极可提高加固效果,节约电极材料成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