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取心成本昂贵, 从岩心中获得天然缝、诱导缝和其他构造特征的准确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岩心裂缝识别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判识天然缝和诱导缝。文中综合论述了天然缝和诱导缝的物理特征, 重点分析了天然缝形态及发育过程和诱导缝的多种成因模式, 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中裂缝为例进行分析。文中引用了国外对裂缝研究常用的专业术语, 指出裂缝面形态结构是追踪模式Ⅰ裂缝(节理)从扩展初始点到终止处的运动学的关键, 这在岩心裂缝和露头裂缝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发育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沉积岩是对晚古生代北疆地区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沉积响应。本次研究在南明水组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遗迹化石:Scalarituba, Planolites,Cosmorhaphe,Spirophycus和Helminthoida。岩性组合特征和遗迹化石所代表的遗迹相,反映了南明水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浅海、深海-半深海,从下往上为一个由浅变深再变浅的不对称的完整层序。南明水组的岩性、层序演化以及砂、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发育的构造背景为弧后盆地。早石炭世准噶尔盆地东部存在的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是研究区弧后盆地发育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盆地,而绝大多数油气储层都会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文中通过野外系统观测和室内的统计分析, 详细描述了盆地中生代地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 为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知, 盆内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发育有6组裂缝: E-W向、 ENE-WSW向、 NE-SW向、 N-S向、 NNW-SSE向、 NNE-SSW向。其中E-W向、 ENE-WSW向和NE-SW向为系统裂缝; N-S向、 NNW-SSE向和NNE-SSW向为非系统裂缝。在裂缝组合中, 有两组正交裂缝系统(E-W向和N-S向, ENE-WSW向和NNW-SSE向), 其中E-W向和N-S向裂缝构成的正交裂缝系统只出露于三叠和侏罗纪地层。同时, 还有两组共轭裂缝(ENE-WSW向和NNE-SSW向, ENE-WSW向和ESE-WNW向), 其中ENE-WSW向和NNE-SSW向裂缝构成的共轭裂缝出露于整个中生代地层, 而另外一组只出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此外, 裂缝间距分析表明: (1)裂缝间距与力学层厚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 (2)E-W向和ENE-WSW向两组系统裂缝的发育强度好于N-S向非系统裂缝组; (3)岩层厚度越小, 对应裂缝密度则越大。(4)除了岩层厚度, 区域应力场对裂缝的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区内裂缝主要形成于两期区域应力场: 第一期是晚侏罗世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第二期是新生代NE-S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
<正>以新疆阿尔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工作。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了广泛的韧性变形。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岩石变形的面理以倾向NE或SW为特征,面理之上发育一组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L1)。在额尔齐斯断裂带,变形的面理向NE或SW陡倾,面理之上除局部发育一组L1之外,还发育两期以向NW或SE缓倾为特征的矿物拉伸线理L2和L3。  相似文献   
5.
陈科  王镇远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2,(4):1041-1051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 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 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 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飞  王镇远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3,29(5):1811-1824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 ~ 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 ~ 245 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一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姜琳 《地球》2011,(1):7-7
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通报的2009年度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显示,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这意味着,许多曾经充满生机的绿色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的黑色工地或是钢筋水泥的一片灰白。  相似文献   
9.
对岷江上游地区叠溪古堰塞湖底部沉积物进行AMS14C定年,得到其沉积时间起始时间约为40.5kaBP。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得知,粒度指标可以反映降水量变化进而反映气候干湿变化,此外,粒度均值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及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显著相似性说明,粒度特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有响应,可以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由此,研究区古气候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40.5~33.4kaBP)气候冷干,阶段Ⅱ(33.4~31.7kaBP)气候暖湿,阶段Ⅲ(31.7~31.1kaBP)气候较暖湿。而粒度均值曲线与冰心及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当时太阳辐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W、N-S、ENE-WSW、NNW-SSE、WNW-ESE、NNE-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W与N-S、ENE-WSW与NNW-SSE、WNW-ESE与NNE-SSW).三期正交节理系统形成的先后期次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最早形成,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为第二期形成,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则最晚形成.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指数(FSI)分析结果表明,节理间距的发育程度除了受岩层厚度控制外,还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率(FSR)值分布范围指示不同组节理在区域上发育程度具有差异性.此外,E-W向的优势节理组的FSR值有超过间距与层厚比值的临界值,而非优势组的SN向节理的FSR值则全部小于临界值,表明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组成最早一期的正交节理系统.盆内中生代地层中的三期正交节理系统,所对应的古应力场分别为:(1)晚侏罗世盆地处在近E-W向的挤压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期正交节理系统,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应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NW-SE向的挤压分量.(2)晚白垩世时,来自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了第二期正交节理系统的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3)晚白垩世末至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产生NE-SW向的远程挤压应力,形成第三期正交节理系统的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