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加查-米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游下段,分布沙丘89片。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沙丘沙物质来源可将加查-米林段沙丘划分为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河漫滩型沙丘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形成与表层覆盖的黄土层(粉质砂土)破坏有关。雅鲁藏布江不断下切,在阶地及谷坡不同高度残留古河流冲积沙,遭受风蚀后风蚀堆积物形成古沙丘。因环境演变,古沙丘表面沉积黄土,形成致密坚硬的黄土层,不易被风吹蚀,成为古沙丘的保护层。黄土层受风蚀、水蚀及人类活动破坏,导致下伏古沙丘裸露,形成现代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格拉段风沙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铁路地处高寒低压环境,地表风沙危害形成过程与干旱、半干旱沙漠和戈壁地区有较大差异。青藏铁路沿线多大风、风力强劲、风向相对单一,主导风向以西风为主;各站点年输沙势DP均高于400 VU,属于高风能环境,合成输沙方向间于85.8°~89.8°;"风旱同季",风水复合侵蚀和冻融作用时空交错,地表抗蚀能力差,从而加剧了铁路沿线风沙活动强度。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特点、风动力环境、工程防沙措施及其防护机理等分析,提出了青藏铁路沿线风沙危害防治原则和防护体系:应逐步建立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化学固沙、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姚正毅  李晓英  董治宝 《冰川冻土》2015,37(5):1245-1256
通过分析黄河源区玛多县沙漠化的成因和过程,结果表明,玛多县沙漠化成因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固定沙丘/古沙丘活化、滑塌陡坎及风蚀斑块,其形成都与多年冻土退化相关.在固定沙丘或古沙丘分布区,冻土退化导致热融沉陷,形成沉陷坑,沉陷坑边缘形成拉裂缝或陡坎,使下伏松散沙露出.在斜坡上,冻土退化形成滑塌陡坎,使底层土壤从侧面暴露.在平坦的冲积平原,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草皮拉裂,形成积水坑洼,冻土退化导致土壤变干,土壤的底层暴露.下伏风成沉积物暴露后,遭受风蚀,形成侧向凹槽,致使上部土体坍塌,使更多的风成沉积物暴露,这些过程的不断重复,使风蚀坑、陡坎、风蚀斑块扩大相连,最终形成流动沙丘、风蚀劣地、戈壁等地貌.  相似文献   
4.
近40 a甘肃河西地区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1951—2000年甘肃河西19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40 a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分析了导致大风日数分布特征的自然环境背景。结果表明:大风日数高值区位于河西地区的西部及高山地,从年内分布看,3~6月较多,占全年的60%以上,其次是2月和7月;从年际变化看,河西大风日数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1963—1976年是大风天气的频发期,之后呈波动式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大风天气的低发期,90年代后期进入新一轮的波动增长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大风日数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沙丘表面沙土密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土是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性土,其岩土工程性质与风沙环境紧密相关。沙丘表面沙土物质成分均一,比重一致,但密度的离散性很大。观测表明,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密度较大,但中部存在一个低密度区,落沙坡密度最小,接近该类沙丘沙样的最小干密度。线性沙丘上,则是沙丘脊部沙土的密度最大,接近该类沙丘沙样最大干密度,两腰部密度较小。沙丘表面沙土密度分布特征与风沙流结构和沙丘表面压力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1960-2017年阿拉善高原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阿拉善高原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式计算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分析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阿拉善高原C值为15.0~160.0,平均为67.7。② 从空间分布来看,C值由拐子湖分别向东南、西南减小;拐子湖站高达156.1,而阿拉善高原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C值为20~30;西南部合黎山一带C值下降至30~35。③ 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春季和夏季的C值之和约占全年的62.6%。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表明,风蚀气候侵蚀力在1990年发生突变。拐子湖站年C值增加趋势显著,其余各站年C值均显著下降。风速是阿拉善高原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决定性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7.
风沙土是形成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由于风沙土赋存环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沙漠地区的工程建筑要经受更为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常常引起不良的工程地质现象,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行。沙漠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盐害、沙害及地基不均匀沉降。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原因及条件,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8.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风成沙物源及其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正毅  屈建军 《中国沙漠》2012,32(2):300-307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沿线地表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为风沙活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表松散沉积物按成因分为现代风成沙,河流冲积物,古风成沙和洪积、湖积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段沿线风沙物质(沙丘沙、防沙体系积沙)样品(56个)平均粒径变化于1.29~3.25 Φ之间,均值2.36 Φ(0.19 mm)。平均粒径在2~3 Φ(0.25~0.125 mm)之间的样品占总数的78.57%。粒度组成以细沙为主(65.20%),其次是中沙(20.53%),0.5~0.1 mm范围重量百分比在49.44%~99.67%之间,平均为85.98%。在所有样品中,细沙和中沙合计在90%以上者占样品总数的55.36%。极细沙平均含量为7.99%,粗沙平均含量为5.50%。样品整体分选程度较好,标准偏差σ1在0.3~1.26之间,平均为0.58。偏度变化在-0.41到 0.36之间,样品中以正态分布为主,占53.57%;正偏者占12.50%;负偏者占19.64%;极负偏和极正偏各占7.14%。KG值变化于0.56~1.24,平均为1.00,为中等峰态。KG值在0.90~1.11之间者占71.43%。粒度分析表明,不同来源沙物质粒度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能很好地反映其形成过程和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沱沱河路段风沙危害特征及其动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沱沱河站详细的风况资料,结合风沙灾害的实地调查数据,在分析沙害特点、来源及其危害特征的基础上,从输沙强度、合成输沙势、起沙风玫瑰及其季节变化等方面对沱沱河路段风沙活动特点及其动力环境做了详细研究。沱沱河路段起沙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风向单一,主导风向为西风,持续时间较长。夏季东北风有所增加,出现短暂的多风向季节。年输沙势DP为705.81VU,属于高能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RDP/DP)为0.84,年合成输沙势RDP为590.42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89.1°,合成输沙风向以西风为主。  相似文献   
10.
姚正毅  李晓英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7,37(6):1093-1101
若尔盖草原是中国高寒湿润地区发生大面积沙漠化的典型案例,其沙漠化的成因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极大关注。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等,着重探讨了鼠害在若尔盖草原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旱獭洞的分布与丘陵沙丘在坡度和坡向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地表致密草皮层发生机械性破坏,致使下伏松散沙暴露是若尔盖草原沙漠化的关键一步。旱獭洞的坍塌在草皮层的破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草皮层破坏后,下伏松散沙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形成流动沙丘。在此过程中,自然因素如风、降水、冻融、重力,人为因素如过牧、牲畜活动,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小型鼠类如高原鼢鼠、高原鼠兔的严重鼠害区可以形成轻度沙漠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