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病毒X基因对肝癌细胞表达Rho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X基因对肝癌细胞表达RhoC基因的影响。方法:用定向克隆的方法构建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潮霉素选择培养稳定表达X基因的HEPG2-X细胞;免疫组化鉴定HEPG2-X细胞RhoC蛋白表达。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HEPG2-X细胞表达RhoC蛋白增强。结论:体外条件下,X基因可促进肝癌HEPG2细胞RhoC表达增强。这可能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简称肝癌破裂)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1973年以来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破裂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42(22—65)岁。11例为急症肝切除术,1例为2期肝切除,包括肝左外叶切除6例,左内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1例,右肝部分切除2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本组中Child-Paugh肝功能分级A组的11例中无死亡;B组者1例术后死于肝衰,手术死亡率为8.3%。术后生存的1例均获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16.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18.2%,9.1%。其中1例已无瘤生存25年9个月。结论 肝切除是治疗肝癌破裂的最好方法,当有可能时应争取施行。肝切除治疗肝癌破裂可能使患者获行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3.
我们利用奥曲肽治疗临床上常见的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人来自我院1996~1998年度的住院及门诊病人,共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8~69岁,中位年龄36岁;均有过腹部手术史,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间距手术时间从7天至8年不等,就诊时间在1~7天,平均3.2天。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痛、吐、胀、闭症状,均经立位腹平片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液平面。1.2 方法 病人随机分为A(奥曲肽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两组病人均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支持治疗。A组病人每8小时皮下注射奥曲肽0.1…  相似文献   
4.
5.
蛋白激酶是目前公认的在Fas系统介导细胞凋亡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酶[1],由ced-3基因编码的ICE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在TNF-α诱导凋亡中的作用则详见报道。本文应用细胞培养与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肝癌7404细胞在TNF-α持续刺激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miRNA芯片技术比较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的miRNA表达差异;挑选其中两个差异表达的miRNA运用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15个,表达下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11个;qRT-PCR检测8例胰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miR-10b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43±0.0222和0.0287±0.0129;miR-2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62±0.1117和0.0240±0.0137(均P<0.05),与miRNA芯片结果相符合。结论:miRNA芯片筛选出的26种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其各自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讨Rho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RhoC基因,定向克隆到pcDNA3.1上,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载体(pcDNA3.1-RhoC)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HEPG2细胞,潮霉素选择培养,RT-PCR及免疫组化鉴定其稳定表达。结果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ho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结论 本实验为深入研究Rho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减少选择偏倚采用逐一配对法进行配对,最终纳入腹腔镜组105例,开腹组105例。比较手术及术后的无瘤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68±2.82)d vs.(10.61±2.95)d,P < 0.01],肝门阻断率更低(20.0% vs. 41.0%,P < 0.01),且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更早[(4.45±2.53)d vs.(5.40±2.43)d,P < 0.01]。腹腔镜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87.54%、79.50%,开腹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86.29%、76.37%(P=0.670)。腹腔镜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09%、60.16%、52.08%,开腹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8%、56.50%、48.13%(P=0.388)。  结论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与开腹肝脏切除术(open liver resection,OLR)相比,具有相当的远期疗效,同时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肝门阻断率更低,且引流管拔除时间更早,显示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microRNA-10b(miR-10b)是小分子RNA-microRNAs(miRNAs)的一种,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在基因转录后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miR-10b与多种肿瘤之间不同程度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同期比较在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条件下,分别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4例原发性肝癌行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其中,右半肝血流阻断24例,右肝前叶血流阻断10例,右肝后叶血流阻断6例,左半肝血流阻断28例,左肝外叶血流阻断16例。全组肝实质离断时间为(20.9±5.6)分钟,出血量为(410.8±105.2)ml,术后ALT峰值为(312.5±110.4)U/L,总胆红素峰值为(26.8±9.6)μmol/L,肝功能恢复时间为(7.3±3.1)天。同期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88例,肝离断时间为(14.8±7.6)分钟,出血量为(456.3±125.6)ml,术后ALT峰值为(860.6±108.2)U/L,总胆红素峰值为(53.1±29.8)μmol/L,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3.5±5.7)天。两组病例均元围手术期死亡,无肝衰、胆汁漏、腹腔内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保留了健侧肝脏的正常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恢复快,特别适用于肝癌并肝硬化的病例。该方法安全、简单,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