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列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一位。1996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膀胱癌为病死率最高的10种肿瘤之一[1]。本文仅就国内外膀胱癌非职业相关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1吸烟与被动吸烟研究表明,烟草烟雾对膀胱癌产生效应的最大潜伏期为30 a。Claudine等[2]认为西班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下膀胱移行细胞癌非职业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40岁膀胱移形细胞癌患者的患病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40岁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82例,选取≤40岁正常人82名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岁膀胱癌患者与文化程度(OR=0.010,95%CI:0.000~0.403)、日吸烟量(OR=9.905,95%CI:1.837~53.411)、饮食不规律(OR=6.117,95%CI:1.079~34.685)、食用奶制品(OR=0.031,95%CI:0.002~0.544)、睡眠习惯(OR=5.360,95%CI:1.580~18.190)和服用抑酸剂(OR=3.418,95%CI:1.155~10.111)有关。结论:吸烟量大、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规律和常服用抑酸剂可能为≤40岁膀胱癌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和常食用奶制品可能为≤40岁膀胱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生活质量差,部分患者拒绝或不愿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本研究探讨应用根治性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radical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TURBT)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章丘市中医医院2009-01-01-2014-01-01收治的24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RTURBT术.辅助治疗于术后2周开始,给予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1次/周,共8次,随后1次/月,共1年)及吉西他滨1 000mg/m2(d1、d8、d15,静脉滴入)联合顺铂70 mg/m2(d2,静脉滴入)静脉化疗,4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80.3 mL(50~180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低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0例,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4例,肿瘤侵犯浅肌层13例,侵犯深肌层11例,基底部均未查见癌.膀胱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22例)、骨髓抑制(19例)和尿路刺激症状(17例),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24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30个月.复发7例(29.2%),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术后10.5个月(5.0~26.0个月).3例(12.5%)患者死亡,2例(8.3%)死于远处转移,1例死于脑血管疾病.结论 行RTURBT联合化疗治疗MIBC的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是MIBC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谱差异,筛选新的肾癌肿瘤标志,为提高肾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供基础。方法:分别提取10例肾透明细胞癌及其癌旁肾组织蛋白,蛋白定量后,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组织蛋白表达谱进行分离,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位点进行蛋白鉴定。结果:鉴定出20个肾癌上调蛋白,10个下调蛋白,上调蛋白集中于缺氧反应和抗凋亡,以及Glycolysis、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和PPAR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一组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的蛋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候选肿瘤标志,为进一步的验证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全胃切除、空肠翻转代胃消化道重建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加符合生理学要求的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对30例例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翻转部分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结果30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狭窄,无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和“无胃”综合征的发生。1年生存率为82.85(24/29),2年生 率为65.5%(19/29),3年生存率为52.6%(10/19)。82.8%(24/29)的患者术后6个月体重恢复或超过术前水平。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翻转部分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是1种简捷易行,安全可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重复输尿管医原性损伤临床罕见,2004年11月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我们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进行了检测。材料和方法 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取自1997年6月~1998年7月同济医院手术切除标本。男17例,女3例。年龄38~74岁,中位年龄60岁。按WHO分级标准,I级7例,II级8例,III级5例。浅表肿瘤12例,浸润性肿瘤8例。患者术前均未行化疗或放疗。标本立即用含0.1%DEPC的4%多聚甲醛固定15min,液氮内保存备用。另取4例正常膀胱粘膜,处理同上。标本制成8~10μm厚的切片,粘贴于经泡酸处理涂有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短期再活检和电切是否可以减少高危浅表尿路上皮癌的复发和进展。方法:对部分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在经尿道电切术后4~6周进行再活检或电切,与同时期进行常规随访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4~6周进行了再活检或电切,28例(53.8%)发现残存肿瘤,其中5例为肌层浸润肿瘤,2例行膀胱全切治疗。同期常规随访71例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过最少12个月,平均25个月随访,术后短期再活检组的肿瘤复发率较低(P<0.05),但两组间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电切术后短期再活检和电切可以降低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肠癌MTS基因突变与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及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时检测 135例大肠癌MTS基因的突变和其基因产物(p16蛋白)的表达情 况。[结果]135例大肠癌MTS基因的突变率为4.44%,与正常粘 膜组织相比差异并无显著性,p16蛋白阳性率为59.25%,与 正常粘膜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极少 发生MTS基因突变,但有较高的p16蛋白表达下调。MTS基因表 达障碍可能有另外原因。  相似文献   
10.
患者,19岁.1998年12月10日不慎将衣裤卷入纺纱机内致阴茎、阴囊皮肤完全撕脱,立即送当地医院就诊,因创面太大,难以修复,遂将离体阴茎、阴囊皮肤用无菌生理盐水保存,与患者一同转入我院.体检:血压105/68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8次/min,神智清楚.阴囊皮肤上至耻骨联合下缘,下至阴囊根部,两侧至腹股沟内侧撕脱,阴茎皮肤距冠状沟1 cm处呈袖套状撕脱,创面有少许活动性出血,附着衣服碎纱及杂物.双侧睾丸及精索外露,其大小及色泽正常.大腿两内侧皮肤轻度挫伤.离体阴茎、阴囊皮肤完整.考虑损伤至就诊时间不太长,离体皮肤完整,且已经初步处理,决定作原位植皮阴茎阴囊修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