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下称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Bcl-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NF—κBp65、uPA、Bcl-2进行测定,分析三者与膀胱癌分级、分期、侵袭转移及复发的关系及NF-κBp65表达与uPA、Bcl-2的相关性。结果NF-κBp65、uPA、Bcl-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NF—κBp65和uPA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Bcl-2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表达与uPA、Bcl-2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8、0.462,P均〈0.05)。结论在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uPA、Bcl-2均呈高表达,并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NF—κBp65可能通过调控uPA、Bcl-2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的进展;NF—κBp65、uPA、Bcl-2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侵袭性、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TET2蛋白及5hmC的表达量相关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正常尿路上皮细胞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TET2 mRNA的表达,并同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正常尿路上皮细胞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5m C及5hmC表达,了解TET与膀胱癌的作用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TET2 mRNA在正常膀胱细胞T24中的表达(1.400 00±0.057 74,n=3),显著高于膀胱癌T739细胞[(0.866 70±0.120 20,n=3),P=0.016 1];TET2蛋白在T739中表达(1.589 00±0.048 52,n=3)也明显低于T24[(1.310 00±0.049 33,n=3),P=0.015 7]。5-m C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6);5-hm C的表达量T739细胞明显低于T24细胞[(1.840 00±0.055 68,n=3)VS(1.487 00±0.041 77,n=3),P=0.007 1)]。结论:TET2 mRNA和蛋白水平在膀胱肿瘤细胞中低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细胞;且TET2与5hmC低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又称核转录因子,具有和某些基因上启动子区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在非激活条件下,NF-κB在大多数细胞类型的细胞浆内与其抑制蛋白IκB家族紧密结合而呈无活性状态.NF-κB在激活后,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参与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大量研究表明,它可以被多种刺激剂,如TNF-α、IL-1、蛋白激酶C激活剂、脂多糖(LPS)等激活[1-2].NF-κB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通过调控细胞激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及早期反应的蛋白质分子基因的转录而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病理生理过程[3].其持续活化可作为多种实体肿瘤的标志,现就其与泌尿系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因左侧中下腹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既往有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史.体检:腹软,左肾区稍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KUB+ IVU检查示左肾影体积增大,其内可见两套集合系统,左肾部分肾盏及肾盂扩张积水,肾门向外侧偏曲,左侧输尿管通畅无扩张,左肾下极见数个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右肾及右侧输尿管未见显影;膀胱充盈显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 例。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ecombinant adeno -associated virus,rAAV)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转染入大鼠骶髓,观察其定位及表达情况,评价其作为骶髓病变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SD 大鼠经膀胱肌层多点注射 rAAV2/1-EGFP,分别按转染复数1×109、1×1010、4×1010转染。分别在2周、4周、8周后,将大鼠深麻醉,经左心室-升主动脉插管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慢慢剥离出脊髓,将脊髓放入含30%蔗糖的 PBS 中过夜(4℃),然后恒温冰冻切片机内连续切片,厚度12μm,免疫荧光染色(GFP 抗体,FITC 标记山羊抗兔 IgG)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EGFP 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下显示,4周时,转染复数为4×1010的大鼠骶髓神经元表达强荧光,可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弥散表达。rAAV2/1载体可将 EGFP 基因有效地转染入大鼠骶髓,rAAV2/1载体是一种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为rAAV2/1作为载体转染骶髓治疗神经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