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臭氧(O3)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前路在C臂机透视下,仰卧位,经前方入路引入直径4.0 mm工作套管;而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后路在C臂机透视下,俯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5.6 mm工作套管,均行髓核切除,后于盘内各注入5~10ml、浓度为60μg/ml的臭氧.结果 126例患者穿刺及技术操作均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显效66例,有效4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以上.结论 切吸联合臭氧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具有创伤小、操作安全、手术时间短、疗效快等优点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伴有kazal基序富含半胱氨酸的逆转诱导蛋白(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RECK)基因是新近发现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atalloproteinase,MMP)抑制剂,能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多种MMP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的侵袭及转移。RECK与乳腺癌、胰腺癌、骨肉瘤等疾病患者的预后存在正相关关系。文中综述RECK和MMP与各系统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O3)关节腔注射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8例。A组给予35μg/mlO315ml关节腔注射,每周注射1次;B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2次/d,每次3粒(500mg×3);C组联合应用O3和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剂量及用法同A组、B组;以上三组分别治疗4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将C组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三项评价指标分别与同时点的A组、B组的相应指标做比较。结果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ROM、Lysholm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C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均低于同时点的A组、B组(P<0.05),C组的Lysholm功能评分在治疗后8周、12周均优于同时点的A组、B组(P<0.05),而在ROM的改善上,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臭氧关节腔注射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医用臭氧、仙灵骨葆胶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佩戴腰围的护理干预随访,探讨患者术后合理使用腰围对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1-2014年收治的3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患者;按入院前后分为两组,将2011-2012年收治的178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2014年收治的178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进行护理随访干预,指导患者术后正确功能锻炼及使用腰围,对照组患者术后虽也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佩戴腰围护理,但未能追踪指导。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度(JO A )评分指数及腰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JO A评分改善指数指标中优69例、良87例、可15例、差7例;对照组分别为:优61例、良76例、可28例、差13例。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疗效改善率为:优75%、良79%、可19%、差5%,对照组分别为:优63%、良72%、可31%、差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指导并干预患者合理使用腰围,有利于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腰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两种不同内固定生物力学对比,为临床在腰椎内固定手术术式提供支持。 方法 采用4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手术前、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及左右侧弯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 结果 双侧椎弓根螺钉与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的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均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在前屈、后伸、左侧(关节突螺钉侧)弯、右侧(椎弓根螺钉侧)旋状态下的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右侧弯及左侧旋状态下的活动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均可明显增强腰椎功能单元稳定性,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相比较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左旋(关节突螺钉侧)及右侧弯(椎弓根螺钉侧)活动状态下略差。  相似文献   
6.
7.
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6例<30岁;病程6个月~5年,中位病程21个月。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入路,于镜下症状侧单侧摘除突出椎间盘,全部或部分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肠道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92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6例,未切除3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7.10±1.20)分,术后3 d(3.46±0.23)分,术后6个月(2.36±0.19)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80±0.55)分,术后3 d(3.54±0.28)分,术后6个月(2.59±0.2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69.71±9.37)%,术后6个月(32.19±6.95)%,末次随访(20.95±6.16)%。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减少创伤、少损伤腰背肌的同时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减压效果,远期疗效需更大样本量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液态人工骨治疗距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本组收治了25例距骨坏死患者,均采用关节镜监视下行病灶清除,并注射液态人工骨的治疗方法。术前、术后分别评估患者的VAS评分、ROM、踝关节功能评分及MR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3个月,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3-40岁,平均30.5岁;左踝13例,右踝12例。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65 min(55-8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ml(0-3 ml),术后患者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前VAS评分平均7.25分,术后平均2.73分;术前ROM为46.7°,术后为57.9°;术前AOFAS评分为21.9分,术后评分为81.4分;术前MRI提示距骨坏死面积为23.9 mm^2,术后随访时复查MRI提示距骨坏死面积为11.4 mm^2;以上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监视下距骨坏死病灶清除、液态人工骨填充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能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 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的特异性反向模板,3D 打印出颈椎的导航模块,保证进钉通道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个体化的3D导板技术, 6例标本植入84枚钉,X线片和CT图像评价术前设计的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和宽度与术后实际符合程度。 结果 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印的个体化3D导板与颈椎椎板吻合程度高度一致,可以控制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采用此导板植入的84枚螺钉中,79枚螺钉位于椎体内,5例穿破椎弓根外出骨皮质,无椎板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符合率达到100%,椎弓根钉进入的宽度符合率达到94.05%。 结论 新型3D打印导板使颈椎椎弓根植入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良好的可控性,并且提高了颈椎椎弓根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建立原位骨肉瘤肺转移裸鼠模型,为体内监测骨肉瘤的生长及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建立一种肿瘤动物模型。方法 以包含逆转录病毒pLNCX DsRed 2的PT67包装细胞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在裸鼠胫骨近端原位接种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骨肉瘤的生长及肺转移情况。结果 获得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人骨肉瘤细胞株,原位接种的肿瘤发生率达100%,肺转移率为80%。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于移植1周观察到肿瘤形成,移植4周肿瘤呈梭形膨胀,移植6周肿瘤呈分叶状球形,发光强度亦逐渐增加。结论 通过建立原位骨肉瘤肺转移裸鼠模型可以观察原位骨肉瘤的不同生长过程以及肺转移情况,是研究骨肉瘤生长及肺转移相关因素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