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P-糖蛋白(Pg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评估其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1994年12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2%(20/62)。(2)Pgp表达与月经状况、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gp阴性表达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均明显优于阳性表达组(P<0.05)。(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TNM分期及Pgp表达与DFS及OS明显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除了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与DFS及OS明显相关外,Pgp表达与OS缩短有关,但和DFS无关。结论Pgp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Pgp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缩短有关,有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转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NA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反义RNA到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进行表达,并观察它们在乳腺癌耐药逆转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RT-PCR和DNA重组技术构建反义绿色荧光蛋白pEGFP-MDR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和红色荧光蛋白pDsRed2-TNF-α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分别和同时导入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进行表达,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凋亡程度、MDR1-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及对ADR敏感性的变化。 结果:转染后的细胞生长明显减慢,凋亡率显著增加,MDR1-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明显降低,对ADR的耐药性明显下降,敏感性增加。 结论:联合运用不同的逆转耐药机制,将TNF-α cDNA及MDR1反义RNA分别或同时导入乳腺癌耐药细胞中,能有效达到逆转耐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晚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性乳腺癌,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方法 在全身CE(A)F方案化疗的基础上配合腔内局部给药等手段。结果 疗效评定按WHO标准,近期有效率(CR PR)68%。结论 以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毒性低,有效率高,缓解期长,可做为常规的治疗方案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同时检测36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原发灶以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Pgo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高表达率为22.2%(8/36),在淋巴结转移灶中高表达率为30.6%(11/36);Pgp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Pg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Pgp表达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皆无关(P〉0.05)。结论 Pgp在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均有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且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方法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每4周重复。治疗17例具有疼痛的骨转移患者。结果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患者,总有效率为76.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安全性高,临床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200倍视野内MVD计数范围为21 ̄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例);②MVD计数和VE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③VEGF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MV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VD和VEGF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 4 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 ,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中 2 0 0倍视野内微血管计数范围为 2 1~ 89,平均为 4 3.13± 15 .4 0 ,中位数为 4 2。淋巴结转移 >3个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 ,与淋巴结阴性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 (P <0 .0 1) ,而与月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 (P >0 .0 5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 :高MVD(>4 2 )和低MVD(≤ 4 2 )两组总生存期 (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 (diseasefreesurvival,DFS)均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P <0 .0 1和P <0 .0 5。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分析表明 :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微血管密度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P <0 .0 5 ) ,而多因素分析则上述各种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VD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相关 ,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究结肠癌肝转移瘤(CRLM)局部消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22日。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比较微波消融(WMA)和射频消融(RFA)治疗CRLM的文献。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围手术期结局和生存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回顾性研究, 总样本量648例, 其中WMA组316例(48.8%), RFA组332例(51.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WMA组的局部复发率低于RFA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A组患者的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RFA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P=0.04, HR=1.77, 95%CI:1.04~3.02;2年:P=0.02, HR=1.60, 95%CI:1.09~2.35)。结论对于CRLM的治疗, WMA在局部控制率和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RFA。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氨磷汀对胃肠道肿瘤化疗药物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行FOLFOX6方案化疗的8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氨磷汀组(给予奥沙利铂前静脉注射氨磷汀,n=43)和对照组(不予氨磷汀,n=43)。每2个周期评估神经毒性。结果经过8个周期化疗后,氨磷汀组患者3~4级神经毒性发生率(4.9%)较对照组(16.3%)有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氨磷汀组患者化疗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3.75±2.96)m/s和(54.94±2.98)m/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16±3.13)m/s和(5.05±3.02)m/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近期有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451)。结论氨磷汀对奥沙利铂化疗所致神经毒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不影响化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3周重复改良FOLFIRI方案作为转移性大肠癌维持化疗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21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采用2周重复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8~9个周期;疗效评价为无进展者采用3周重复改良FOLFIRI方案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毒性为止。结果 全组经一线治疗后获CR 1例,PR 11例,SD 9例。维持化疗平均治疗6个周期,中位PFS为8.9个月,中位OS为20.9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下降和乏力等。结论 3周重复改良FOLFIRI方案可作为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维持化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毒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