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组87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2组均以21 d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对比分析2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64.45%)显著高于对照组(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68.89%)高于对照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2组1 a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抗病毒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在化疗前1w开始予拉米夫定片100mg,qd,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直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25例不予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再激活率8.0%,低于对照组36.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12.0%,低于对照组的48.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预防性抗病毒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HBV再激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次150 U·kg-1,皮下注射,3次·周-1,疗程8周;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第4周和8周,有效率分别为40%(16/40)和70%(28/40);对照组有效率相应为15%(6/40)、25%(10/40).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较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卡氏性能状态评分较高(P<0.05).结论 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其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4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DVT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1个月后复查彩超示38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4例血栓部分溶解,持续抗凝3~6个月,无肺栓塞发生。结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也与疾病、用药、患者活动度有关。娴熟的穿刺技术、规范化管理,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弥可保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弥可保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3例应用5-Fu、CF及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于第1天化疗开始前予以弥可保针剂0.5mg静脉推注,连续3—5d,观察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预防组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发生率为30.8%(16/52),对照组82.4%(42/51),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弥可保对预防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感染的措施,为其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8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5.4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84%.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医院感染,应及时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感染及预防措施,以知道临床预防其感染率发生,提高发病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内科56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及感染情况.结果 粒细胞缺乏后发生发热42例,发热率为75.00%;感染22例,感染率39.29%;发热中52.38%发生感染,感染主要发生在化疗后约1周,是骨髓抑制最明显的时间;感染部位主要见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结论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急症,发热及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需尽早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加强支持治疗和生活护理;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预防,病原菌明确者参照药敏结果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对2000-2011年赣州市立医院收治的38例猝死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患者非心源性猝死24例(63.16%),其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17例(44.74%);心源性猝死14例(36.84%),其中恶性心律失常12例(31.58%).结论 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及恶性心律失常为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猝死的常见原因,积极治疗及预防可降低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癌伴腹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静脉滴注联合顺铂腹腔化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卡培他滨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临床受益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培他滨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化疗可以有效治疗胃癌伴腹水,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高频热水消融(high-fequency induced thermotherepy,HITT)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方法使用HITT治疗5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男44例,女12例)的64个病灶(其中8例病人有2个病灶),56例病人中42例为原发性肝癌(HCC),14例为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直径1.6~7.0cm(平均3.5cm)。其中HCC病人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再行HITT治疗。HITT的治疗效果通过治疗后1个月复查螺旋CT评估。结果通过对术后1个月CT影像学资料的观察,结果显示64个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的48(75%)个病灶完全坏死。肿瘤直径〈3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0%(27/30);3~5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72%(13/18);〉5cm的病灶未呈现完全坏死。没有病人治疗后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本研究显示HITT是治疗直径〈3cm经TACE治疗后的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它对3~5cm的病灶相对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